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研究茶园新区可以对未来重庆经济增长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调研,作品运用经济学原理、产业结构理论和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对茶园新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茶园新区不同产业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并比较借鉴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茶园新区的产业发展对策,可以对茶园未来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详细介绍:
笔者假期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茶园新区发展现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其它园区的发展经验,肯定了茶园新区的发展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为相关领导部门制定茶园新区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参考资料。此外,研究茶园新区可以对未来重庆经济增长和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的产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集群效应、扩大就业岗位等方式、极大地加快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文章观点与时俱进,为粗放型、高能耗的工业园区转型发展也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品图片

  •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 重庆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分析茶园新区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经验,为制定茶园新区发展战略提供现实参考数据,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实现茶园新区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走访调查掌握茶园新区产业发展各方面统计数据,从茶园新区的的发展现状各方面得出茶园新区的优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茶园新区各工业行业建立统计模型,析茶园新区相关政策及其取得的成效,结合台湾新竹工业园的发展经验,对茶园新区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采用了科学的调研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所获数据及资料具有真实性、全面性。文章根据弗农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国际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然后对重庆市主城工业园做了横向比较分析,明确了茶园新区在重庆的地位和作用;又结合了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分析了茶园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情况;在文中还将茶园新区的发展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为茶园新区提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运用经济学原理、产业结构理论和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对茶园新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茶园新区不同产业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并比较借鉴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茶园新区的产业发展对策,提出茶园新区消费类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产业,将引领茶园新区产业持续发展,实现“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作品摘要

产业园区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社会载体,是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并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茶园新区是重庆市的城市副中心,是重庆工业的发动机之一。研究茶园新区可以对未来重庆经济增长和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调研,作品运用经济学原理、产业结构理论和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对茶园新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茶园新区不同产业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并比较借鉴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茶园新区的产业发展对策,可以对茶园未来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作品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重庆工商大学总决赛三等奖; 2、本作品已在《重庆与世界》2011年第4期发表。

参考文献

[1]. 廖元和,吴安.重庆市北部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19,38-43. [2]. 张干.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探索.2005(4). [3]. 黄泓.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评价[J].科学咨询.2010(6). [4]. 丁孝智等.高新区产业发展站服务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5-42,121-126. [5]. 重庆市南岸区统计局.重庆市南岸区统计年鉴2010[R].2011. [6]. 重庆市南岸区经信委.2010工作总结及2011工作要点[R].2011. [7]. 刘宝亚.区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南岸区2008-2010年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的议案[R].南岸区经信委.2011. [8]. 赵彦云等.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60-170 [9]. 重庆市茶园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茶园新区工作年度报告(2010)[R].2011. [10]. 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南岸区“十二五”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规划[R].2010. [11]. 夏泽良.在中共南岸区十届九次全委会上的报告[R].南岸区人民政府.2010. [12]. 南岸区经信委园区办.南岸区关于打造茶园“千亿园区”实施方案[R].2009.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金谷、郑伟刚(1999)认为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是继续保持和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需要,是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城市化的要求。陈言、陈雪峰(2002)认为工业园区具有如下作用:1)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巩固和发展;2)推动了乡村工业结构调整;3)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从分散到集中,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设施都可以共享,促进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资源共享;4)有利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金谷、郑伟刚(2002)通过对浙江特色工业园区贷款融资的研究,认为特色工业园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载体。 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蔡宁(2003)、杨颖(2004)从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组织关联机理角度,分析工业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马新平(2003)总结得出,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刘友金(2004)从“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来分析,认为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相互影响加强,由于竞争障碍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的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努力创新,这就是“追赶效应”。同时,由于相互支撑的产业之间存在“拉拔效应”,区内某些企业可以因集群内先进产业的拉拔而使竞争力得到提升。孔瀛(2006)从“品牌效应”和“共赢效应”理论来分析,认为园区内的龙头企业由于巨大的需求能够为配套企业带来利润外,由于品牌利用还能够给配套企业带来增值。同时龙头企业的文化理念也是影响配套企业的重要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从属,而是完全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共赢。 此外,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最早提出的,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概念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应是: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担负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重任的产业;不断引进技术创新成果,代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并且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的产业,同时自身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的产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伟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内,主导产业又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并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比重,能够确实地将其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效果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