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全面厘清了共性技术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和逻辑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构建TOBIT模型,为理论分析提供实证支持;阐释了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围绕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背景,揭示了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有效组织载体,并以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案例,探究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技术驱动和政策建议,得出若干结论与启示。
详细介绍:
推动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以创新为基础、以产业关键技术为支撑、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嬗变,既是我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也是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除了依靠市场需求拉动、管理创新,继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集聚优势和专业市场营销优势外,我省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还迫切需要依靠技术驱动,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技术领先优势。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集群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强化集群竞争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鉴此,本作品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这一全新的视角,厘清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及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组织模式,以期有助于深化产业集群与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并为浙江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提供可能的决策参考和借鉴。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厘清了产业共性技术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过程,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所获的我省273家装备制造集群企业的一手数据为基础,构建Tobit删失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共性技术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与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释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围绕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践背景,结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所得,进一步剖析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有效组织载体。并以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为案例,为上述理论分析提供了佐证和应用,最后得出若干结论和政策启示。

作品图片

  •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 基于共性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这一全新的视角,厘清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揭示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组织模式,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提供可能的决策参考和借鉴。 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基础上,厘清产业共性技术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过程,进一步阐释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及其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的研究范式,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主要创新之处:(1)首次较全面而深入地厘清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和效应。(2)基于已有研究,重新阐释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3)深入揭示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模式选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科技进步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 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了集群技术创新是推动我省传统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主要动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驱动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要技术基础,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和启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基于系统的文献研究,本文首次较为全面地厘清了产业共性技术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过程;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所获的我省273家装备制造集群企业的数据为基础,构建Tobit删失回归模型,为产业共性技术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与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释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围绕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践背景,结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所得,进一步深入剖析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助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实现路径和有效组织载体;并以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为案例,探究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推动浙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技术驱动和政策建议,最后得出若干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和启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论文:“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11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1期)、“论产业技术创新与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4期)、“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技术驱动与对策—以浙江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基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浙江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2010年浙江省经济学年会收录)。 2、其他:“论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第五届研究生“博文节”创新论坛一等奖)、“装备制造业:何以着力‘关键’、‘共性’技术”(《经贸实践》2010年12期,先后被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官方网站、浙江经贸网、浙江技术创新网等网站转载。

参考文献

[1]Tassey,Gregory(1991):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Research Policy,Vol.20,345~361. [2]项浙学,陈玉瑞.论共性技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6):1-3. [3]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5(7):15. [5]吴贵生,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4). [6]虞锡君.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J].科研管理,2006(1):80-84. [7]任丽,沙凯.我国共性技术筛选标准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3). [8]陆立军、赵永刚,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9]陆立军,赵永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Gregory Tassey,1991;Kaounides,1997)较早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究,而我国有关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科技政策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学界主要从共性技术的特征与分类(项浙学等,2003;李纪珍,2004;马名杰,2005)、供给体系(吴贵生等,2003)、甄选和评价(虞锡君,2006;任丽等,2006)以及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系统与网络(易将能,2005;周学政,2008)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鲜有厘清产业共性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机理与实现路径的相关理论成果,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更显缺乏;同时,针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又往往侧重于从创新战略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及绩效评估、技术创新扩散与转移等视角展开,且大多聚焦于“竞争性技术”,而对共性技术这一“竞争前技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则研究不多。实际上,企业是共性技术研发的需求主体、直接受益主体及参与主体,其研发机构是共性技术研发、尤其是应用的重要载体。共性技术的供给状况、发展水平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专有技术研发的重要因素。产业共性技术为企业技术进步与升级提供基础技术平台,并催生新的技术与产业,降低企业获取通用技术、创新知识和开展专业化研发的“交易成本”,因而是加速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技术源”和“助推器”。鉴此,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扩散,既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 基于共性技术及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国内学界已围绕产业集群与共性技术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是:(1)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内涵。(2)共性技术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3)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及其模式研究。(4)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综上所述,学术界已经充分肯定了共性技术促进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及其供给模式、创新系统等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也存在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内在机理、实现路径、组织模式等的研究不足,难以满足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践需要等问题。实际上,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为后续专有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手段与基础,加速了共性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专业技术的研发,有利于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因而对推进集群技术进步与技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