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调查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作为新生事物,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趋势,有利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在文献综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与师资、科研能力、实践与就业四方面深入探究,通过建立满意度模型对其现状做出客观评价,结合访谈发现主要制约因素、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国内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详细介绍: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作为新生事物,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趋势,有利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还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不仅受到广大学子的高度关注,更关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间接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本文首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现状与重要性、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具体培养状况、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等方面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有关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多属于定性分析,整体来看尚无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在全国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接着,选取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做问卷调查,并对其导师、教授、学院领导、学生以及企业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其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与师资、科研能力、实践与就业等模块的内容;针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综合应用SAS、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与数理分析,构建了属性优劣势模型和属性重要度目的模型,并进行相关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是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更倾向于将时间分配给实习而非钻研理论;就专业前景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后悔当初读专业硕士的选择,认为这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并推荐将研究生学习作为就业平台的同学选择专业硕士等结论。 此外,本研究对优化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以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范例,能为国内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进一步发展的后续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品图片

  •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调查研究
  •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作为新生事物,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情况的理论探索和实地调研为切入点,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其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科研能力、实习就业、总体评价等方面深入探究,通过挖掘数据和建立相关模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旨在发现其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获取第一手数据进行数理模型构建及统计分析,从而使结论具有科学性; 第二、本文紧跟教育部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与定位的政策,而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领域鲜有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 第三、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属性优劣势目的模型和属性重要度目的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剖析模式具有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改进专业硕士培养定位模式 (2)有助于构建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质量分析体系 二、实践意义 (1)选取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进行研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2)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数据收集形式,真实可靠地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作品摘要

作为新生事物,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还存在问题与不足,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有关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多属于定性分析,整体来看尚无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在全国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本研究选取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做问卷调查,并对其导师、教授、学院领导、学生以及企业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其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与师资、科研能力、实践与就业等模块的内容;针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综合应用SAS、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与数理分析,构建了属性优劣势目的模型和属性重要度目的模型,并进行相关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是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更倾向于将时间分配给实习而非钻研理论,看好该专业前景等结论。 此外,本研究对优化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以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范例,能为国内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进一步发展的后续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廖湘阳. 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曹昱. 构建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J].社会科学教学,2010(9). [3]李新权. 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4]刘思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5]李春荣,任丽芝,李颖.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6]王妹,邱强. 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7]杨昊. 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J].中国乡镇企业,2010(1). [8]张月玲,陈红丽. 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J].财会通讯,2008(8).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学者对于专业硕士做了一些研究。杨晶晶(2010)分析了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完善举措。王文科(2010)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程瑶(2010)提出了从教学、日常管理、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刘思鹏(2010)从实践和教学的要求提出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李新权(2010)提出了实现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模式。赵志宏(2010)从硕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导师队伍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时间、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探索加快推进硕士生培养两年制建设的策略。王妹和邱强(2008)认为大多数高等院校从减少学制、发挥导师作用、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规范培养过程,提倡以写作毕业论文为主要的培养评价方法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杨昊(2009)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变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 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专业硕士教育先于国内大陆地区的发展,对这些地区专业硕士教育的研究,无疑对国内具有借鉴意义。李春荣等(2007)通过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点及优势的分析,得出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的一些启示和借鉴。王文科(2010)借鉴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成功做法,提出我国在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中实行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流,统筹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孙冬梅和梅红娟(2010)从学科划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四个方面比较了香港与内地的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有关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多属于定性分析。他们或者论述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对专业硕士的具体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现有的定量研究也主要是对专业硕士的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分数评测。整体来看,尚无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在全国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依据对目前会计研究生招生院校的分析,选取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探析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创新性,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