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的调查报告--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市区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报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尽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能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所帮助,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详细介绍: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过程 ⑴.调查目的 ⑵.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⑶.调查进度 ⑷.人员安排 三.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⑴.调查龙岩市新罗区市区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总数和分类 ⑵.对龙岩市新罗区市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情况的口头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⑶.对龙岩市普通市民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⑷.对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的深度访谈 ㈠.对龙岩市民政(救助管理站)的访谈结果 ㈡.对龙岩市公安局的访谈结果 ㈢.对龙岩市城管大队的访谈结果 ㈣.对社会相关团体的访谈结果 四.调研结论及建议 五.结束语 六.附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了解龙岩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状况。 2.了解龙岩市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对龙岩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的现状。 3.了解龙岩市普通市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程度及救助方式。 4.根据以上相关调研情况,提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为本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合理运用了观察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并合理选择了调查对象;提出了独有的建议与想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调查报告切实调查分析了龙岩市流浪乞讨人员、普通市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相关团体的相关状况,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救助观和责任感,为政府完善救助管理制度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流浪乞讨人员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反映了社会某些机制的不健全,不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但是社会对于这一类弱势人群的的关注度还不够,很多救助方法缺少科学性、可操作性。不论他们是被迫走上流浪乞讨之路还是以乞讨为发财致富手段的职业乞丐,我们都应该做好救助和管理的相关工作,减少甚至杜绝流浪乞讨的现象。为此我们小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对形成较为科学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管理办法有所帮助,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81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第24号令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亲临实践、照片、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我国各个城市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他们的救助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虽然在2003 年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但国内只有包头市、海南市等少数地区开展过类似的调研并形成具体的调查报告(分别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关于包头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海南中学的《关注被遗忘的弱势群体——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探究》),报告也只是针对市民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未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类似口头问卷的调查,从而流失了这一块的调查数据及调查资料(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情况、导致他们乞讨的成因、他们的想法与打算等等),而福建省还没有开展过类似的调研。 本调研深入了解龙岩市新罗区市区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情况包括(数量、类型、成因、生活条件等),切实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救助与管理的现状(包括现行政策、措施、以及效果、存在的问题等),结合市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程度及救助方式和流浪乞讨人员的自述,提出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