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质性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研究者试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名在校师范生进行深度访谈,来了解其大学学业生活的“鲜活经历”,以期客观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学业倦怠的真实原因和内心看法,真实呈现师范类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对其学业态度的生成意义。
详细介绍:
有调查研究表明,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严重。作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的大学生,研究者关注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现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来探析这一现象。因此,研究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名在校师范生进行深度访谈。 该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利用多尔比里和舒曼设计的富有特色的三轮访谈序列方案,对受访者进行三轮各不相同的访谈,然后分析、整理、解释访谈资料。 访谈者在第一轮访谈中的任务是,围绕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主题,询问受访者,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谈论其经历的背景信息。我们让受访者在90分钟内,讲述他们成为大学生之前的经历,以获知相关的生平背景信息,从而将其成为大学生的经历放到他们自己生活的大背景中。 第二轮访谈的目的在于,集中了解受访者成为一名大学生后的生活状态,学业状况的具体细节。我们在第二轮的访谈中的任务是,力争(尽管并不够完善)尽可能全面地重构受访者在既定研究主题领域中的诸多经历细节。在这轮访谈中,我们尽可能地让受访者重构亲历一天的学习和活动中的情景细节,从他们早上睁眼开始,一直到晚上入睡为止。我们让他们讲述在学校中经历的所有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细节信息。 我们在第三轮访谈中,让受访者反思他们自己经历的意义,这能揭示受访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和认知、情感之间的联系,明确意义或赋予意义。探究受访者的过去以厘清导致他们处于现状的背景事件,进而描述他们目前经历的具体细节。这两者的结合为反思他们的现状创造了条件。我们着眼于受访者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始终都在赋予意义。 通过深度访谈和对访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阐释,研究者试图了解师范类大学生学业生活的“鲜活经历”,以期客观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学业倦怠的真实原因和内心看法,真实呈现师范类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对其学业态度的生成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调查研究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严重。研究者,作为师范类院校大学生,试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利用多尔比里和舒曼设计的富有特色的三轮访谈序列方案,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深度访谈,来了解其大学学业生活的“鲜活经历”,以期客观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学业倦怠的真实原因和内心看法,真实呈现师范类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对其学业态度的生成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大学生学业倦怠研究中,多数为量化研究和学习心理角度研究,非量化研究也仅处于描述现象,论述道理上面,而且很少单独对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学业倦怠的研究。针对此种情况,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作一次新的尝试。 该作品从方法指导到对访谈资料的管理、分析、解释都有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验证,这证明了本项目的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真实全面了解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业状况,了解其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学校因素:了解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既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了解学习倦怠现象,端正学习态度,也有利于师范类院校形成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未来师资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品摘要

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本应对广阔的知识领域充满浓厚的的兴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生学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引发了教育界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院校的学生而言,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学业倦怠尤为严重。作为一名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研究者试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名在校师范生进行深度访谈,来了解其大学学业生活的“鲜活经历”,以期客观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学业倦怠的真实原因和内心看法,真实呈现师范类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对其学业态度的生成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课题申请通过了曲阜师范大学团委举办的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学术立项,该作品为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学术立项活动的结题报告,因为此活动的评奖结果未公布,不知该作品的获奖情况。 本作品为第十届“挑战杯”曲阜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此前为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发表过。

参考文献

本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运用的是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若要正确理解、审查、评价本作品,应当参考有关质性研究、深度访谈法以及大学生学业倦怠等方面的文献。 文献目录: ⑴ [美]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⑵ [加]D.简•克兰迪宁 F.迈克尔•康纳利.叙事研究 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M].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⑶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M].黄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⑷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⑸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⑹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⑺ 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调查方式

该研究运用质性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利用多尔比里和舒曼设计的富有特色的三轮访谈序列方案,对受访者进行三轮各不相同的现象学深度访谈访,并对访谈进行现场录音,收集、分析、整理、阐释访谈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⑴国外研究 ①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对学生的倦怠现象加以研究,卡福瑞(Pines A Kafry)曾做过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 ②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与职业倦怠紧密联系。布兰科•史利文(Branko Slivar)通过研究,认为工作领域中影响职业倦怠的六个影响因素在学校情境中也同样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倦怠。 ③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方面研究的。 ⑵国内研究 ①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是中学生,或者从某一类学生(如高师学生、卫校学生)、某一个学科(如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倦怠)入手,而近几年才把大学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②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③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 ④从研究内容来看,己有的研究大多强调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或个人单一方面的因素(如专业承诺、人格特征)或者两因素结合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⑤从研究角度和理论基础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前人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项目研究奠定了丰富的基础,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同时,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创新的可能。 以前的研究,主要从量的研究角度给出研究假设和操作定义后,然后进行分析求证,或者孤立的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原因,而且国内外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学校差异研究表明师范类学生存在更为严重的学习倦怠。但是从本研究者三年的师范大学学习生活的实际体验与感受得出,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本身有很多问题无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如大学生自己的经历,心理感受,价值观等,还有对那些大量存在而又无法统计的隐形的学业倦怠的学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一个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角度,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大学生的经历入手,从同龄人的角度,来了解其大学学业生活的“鲜活经历”,以期客观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学业倦怠的真实原因和内心看法,真实呈现师范类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对其学业态度的生成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