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民的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关系的实证考察
小类:
哲学
简介: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后山乡和城关镇的农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已经融入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了,为此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回应广大农民的需求,有效地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
详细介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调查过程与统计结果。本部分描述了调查进行的时间、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统计结果。 二、基本结论与分析。本部分根据前一部分的统计结果,得出了四点结论,即①在赚钱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活水平与说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较方面,在农民的心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处于优先地位;②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他们赚钱目的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③虽然城关镇与后山乡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但两个乡镇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需求没有重大的差别;④生态环境保护已逐渐融入到农民的基本需求中。 三、可能的社会政治影响。本部分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已逐渐融入到农民的基本需求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即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具有强烈的生态需求的理性农民是不会采取行动去满足自己的生态需求,这需要政府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回应农民的生态需求,否则,就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农民的生态需求在在农民的所有需求层次中的地位。 基本思路: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出农民生态需求在所有需求层次中地位的假设,然后以贵州省后山乡和城关镇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论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假设 2.本次调查方案由本次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老师共同确定,本次调查的问卷经过指导老师的多次修改后确定。 3.本次社会调查经过科学的抽样,真实地反映了后山乡和城关镇农民的生态需求状况。 4.本次调查研究的新意在于,通过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关镇和环境保护比较好的后山乡的对比来研究农民在不同情境下的生态需求强度差别。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通过科学实证的方式,调查研究农民的生态需求状况,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和实践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农民生态需求的紧迫程度,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的生态问题,满足农民的生态需求,避免在农村发生重大的生态、社会、政治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在理论上,本次调查研究的超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态治理和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品摘要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后山乡和城关镇的农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已经融入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了,为此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回应广大农民的需求,有效地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调查过程与统计结果。本部分描述了调查进行的时间、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统计结果。 二、基本结论与分析。本部分根据前一部分的统计结果,得出了四点结论。 三、可能的社会政治影响。本部分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已逐渐融入到农民的基本需求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即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具有强烈的生态需求的理性农民是不会采取行动去满足自己的生态需求,这需要政府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回应农民的生态需求,否则,就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已于2011年5月份在《安徽农业科学》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

参考文献

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 ①袁孝亭、赵鑫、王向东. 西部农村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喻萍. 中国:有待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江汉平原农户生态环境意识调查[J].调研世界.2000年(2) ③刘春腊,刘沛林.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④周志中.“全民环境息识调查”报告[J].环境教育.1996(2) 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②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③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国外来看,由于国外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与城市在环境治理上得到同样重视;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国外实现规模化农业,走的是生态农业的道路,己步入了循环经济的正轨;再加上国外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因此国外农村的环境问题并不突出,专门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不多。但是在韩国、日本等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方面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毁。在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教训后,韩国学者认为“实绩主导”的政府行为缺乏远景规划,注重物化的硬件建设,以现代化的名义进行了破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他们提出要发展亲环境农业,开展环境亲和型农民的教育。日本学者认为,在新村建设中要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立法以及政策的扶持,重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技术研发,注重农村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课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探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是针对农村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等,从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角度提出一些污染治理措施和意见;二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村人口的生态环境权益,认为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长期得不到政府的关注,导致农村人口的生态安全权、生态利益权、生态选择权和生态保护权受到侵害,从保护农村人口生态环境权益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三是从经济学和公共产品的视角来解析作为公共产品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由于城乡环境政策及公共服务的一致性,单独针对农村生态文明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工程技术角度、经济学角度对农村环境治理加以研究。但是对于农村的生态问题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则很少有系统性地分析与研究。本文试图采用综合调研、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农民的生态需求于经济需求的关系,并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政府应积极的采取行政行为来满足农民的生态需求,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为丰富生态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证的资料与数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