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小类:
经济
简介:
当前高校适应性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局面,以往的高校适应性教育文献作品大多着眼于德育教育、朋辈教育,对于从传播学的领域研究甚少。本文结合高校适应性教育的新模式——朋辈教育制度模式,为高校的新生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校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作用。
详细介绍:
《孙子•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于今天依然意义深刻。在这场争锋之中,如若将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制度比作“己”,将人际传播理论比作“彼”,则此战的意义即在于如何利用人际传播理论指导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一个过渡时期。他们面临到的是来自于学习、生活、心理、人际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还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性问题常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运用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相关分析了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以便促进这种高校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完备,同时也给当前高校朋辈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势篇 1、知己:高校朋辈教育的内容 大学的教育作为一种责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评定其发展的水平,简单机械的评定制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在校师生的质疑,更多的呼声倾向于将评定标准对准大学生在校期间乃至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生的表现。因此,高校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责任教育的第一课就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大致上划分为自我个体教育和朋辈教育两种方式。朋辈教育的原意(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在发达国家被广泛的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有的文章中把这个概念翻译为同伴教育,而将这个概念等同于朋辈咨询、朋辈辅导等概念。本文中,笔者将朋辈教育引用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中。 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我,朋辈教育制度为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构建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的高校适应性教育中出现的辅导员工作时不能全面细化、亲近等常见问题,具有其他高校适应性教育模式所没有具备的优越性。笔者在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学习层面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构成在校大学生生活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上面临的情形与过去以往的十几年义务教育中学教育有着天壤之别。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即考大学。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冷静的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没有意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合适的发展路线,从而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没兴趣,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和指引前行的奋斗目标。 同时,长期的中学填鸭式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们已经习惯漠然的接受教师为其安排的教学内容、计划、范围等,学生只需要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完成教室布置的相关作业即可。而众所周知的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大学教师的讲解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内容上也相对于抽象和乏味,有些问题更是但是在学习要求和学习范围等方面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自己自由自愿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更可以自主的发表自己的和看法。相对于的在笔者所指导的2010级东北某高校广告学专业20余名大一新生(实验样本系随机抽取)中,学生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茫”。失去了奋斗目标的他们,确切的说,是已经实现了“大学梦”这个信仰一般的奋斗目标之后,学生们犹如失去了精神支柱,完全不能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知道自己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亦不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倍感颓废。焦虑、失望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生活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大学生年龄段已经逐渐来到“90后”时代。之所以要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单独划分为一个类群,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90后”的大学生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具有鲜明的群体特点。 进入大学生活的“90后”大学生们开始的集体生活迫使他们必须学会独立处理在校期间的一切事物,这就意味着,学生们过去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问家务,不需自理(独立)”的时代已经完结。当他们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时会怯弱、退缩,而面对那些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时也着实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个时候的挫败感会让他们滋生逃避情绪,消极情绪也常常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大学的自主性还包括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时间安排的自主性。大学里课余时间很多,而大学又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成果的的前沿阵地,各种各样的高校社团琳琅满目活跃期中。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容易吸引新生的眼球。但是如果新生不分主次,不依据自己的现实实际情况的参加活动,而是只顾着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这样只会让他们在自由中迷失自我,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都或造成影响。 诚然,“90后”大学生的出现既给大学带来了新气息,但这也是对以往陈旧的高校入学适应性教育体系与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的适应性教育应当相应时代的号召,尽快更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让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有时效性、有现实意义。 (3)心理层面 在笔者所指导的团队当中,有85%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担任过班级干部,65%学生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这些昔日的天之骄子,高中时班上的佼佼者们耳朵里听到的多半是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褒奖赞美之辞,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当他们进入到大学时,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他们逐渐的发现,自己头顶上原有的光环消失了,在众多大学生面前他们变得平凡而普通,自身具有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对大学的幻想以及现实的反差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地,一些新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思乡情绪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失衡的一项重要原因。如前文描述的那样,当初出家门的学生们受到挫折时,潜意识中的妥协逃避情绪会加重他们对父母、对家庭、对原有的“平衡”(相对于此处的“心理失衡”,下文同)人际圈的怀念和依赖,当然,这样的依赖集中的表现在了思念之中,并不能真正的实现。 还有就是对于前途的担忧。很多学生表示“愿意了解自己的专业”并“希望了解自己的专业将来能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以及“关于工作的信息”。由于学习上的不适应和焦虑,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莫名的压抑”心情,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一下就难过下来,感觉在阴暗的寝室里是那么的冷,我好想家好想念我的高中同学,我不想再在这里呆下去了……我现在花了家里那么多钱在这儿上学,但是我自己却不知道能有什么用,老师上课的东西我虽然听懂了,但是下课之后我就全然不知了。我不知道自己以后是不是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来报答我的父母,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对今后的就业有什么帮助……”这样的焦虑心情在大一新生中是很常见的。直接原因在于大学学习与生活中的新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前途的失望,主要矛盾在于既有的生活作息方式与现在所居住的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生活环境的不匹配。学生心理自然会出现落差。 (4)交际层面 “90后”的新生们在中学阶段的主要接触人群为家人、同学、老师等相对比较简单的社交群体。伴之以良好的生活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在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沟通问题上有所欠缺。在笔者的辅导团队当中不止一次的收到学生们的“求助信”,心中学生们告诉笔者在寝室、在班级里他们面对的人际新状况,焦急的询问解决方案。由此可以发现,他们在潜意识上是有解决问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行动上他们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勇气。“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话我和好朋友都没有说过,怎么可能和这个认识才几天的同学说呢……”“大家都是男生,如果提这样的要求会显得自己不够MAN(男子汉的感觉),我自己是开不了这样的口的,但是我确实不喜欢现在的情形……”。有的问题相对简单,但是学生们“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解决问题;有的问题相对复杂,学生们“怯于尝试”,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害怕会把问题变得复杂……”“担心说了之后大家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事实上,学生们渴望和每一个人建立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失去原有“平衡”人际圈后,他们渴望在新环境中再建一个新的人际圈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但是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身角度来说,学生们“渴望被了解却不愿去表露,希望被关怀却害怕被嘲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中,学生们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束手无策。“喜怒皆形于色”的失落心情无形中又加剧了他们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 2、知彼:人际传播理论之于高校朋辈教育的意义 按照传播学上的两分法,人类传播基本分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亲身传播。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实现信息的传递;人际传播则是通过直接的(如面对面的交流)或间接的(书信、电话、传真、网络)等渠道进行沟通。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现象。人际传播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交互性。或者说人际传播的过程是信息的即时互动反馈的过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同时发生的,且是双向传播的。这个优势使得人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很大的延伸和扩展。 不可否认的,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也是一个信息的传播和说服的过程。需要朋辈辅导员向大学新生传播正确的思想信息和教训与经验,培养大一新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指导他们正确的思考和解决面对的问题,通过说教劝服他们放弃原有的意识形态和思维过程以及对事物的不全面不正确的印象。 在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中,人际传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际传播能扩大朋辈教育的宣传效应,提高教育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受众不是彼此隔绝的抽象个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人共同生活,互相影响的。经过一系列的研究,1948年,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由此,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模式可表示为: 大众媒体→舆论领袖→一般社会大众 所谓舆论领袖,又称为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后会加快信息的传播并扩大其影响。他们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而意见领袖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这就说明了,两级传播模式的落脚点与大众传播模式的落脚点相同,均为人际传播。延伸开来,在现实中的信息传递远远不止两层,人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自然加强。 意见领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①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合群健谈,他们对相关媒体的接触水平远高于一般人。②意见领袖通常与受其他影响的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③意见领袖的社会地位通常比其影响群体要略高一些,但不会高出太多。④信用度高,和专门从事推销活动的销售员不同,意见领袖并不代表某个特定公司的利益,因此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⑤创新兴趣更高,意见领袖通常都是新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初期阶段的最早尝试者。 大一新生刚刚走进校园,对身边的一切人和物并不了解,对于大学里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刚入学的他们处在焦虑期,这个焦虑迫使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适应发生变化的生活,以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朋辈辅导员无疑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出现在大一新生的面前。相对于大一新生,朋辈辅导员比他们提前接触到信息——提前接触大学生活,他们也年轻过,也经历过同样的情景,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一般而言,朋辈辅导员已经能够完全适应大学过渡期,他们在各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有自己的社交传播圈,并且在人群中“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这些朋辈辅导员的作为意见领袖,他们的作用影响范围是广泛的:(1)同班(寝)同学,这部分人受到的影响最直接,效果也最显著。(2)学院同学、老师以及其他朋友,有一定持久深刻作用,让人有印象,能产生记忆和联想,再忆时也较为容易记起。(3)其他追随者,这部分构成较为复杂,原因也多种多样。可见,意见领袖拥有如此的影响,必然在朋辈教育中加强了其自身的可信度,继而增强朋辈教育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收效也会较好。 (2)人际传播的亲和力能加强朋辈教育中说服和改变态度方面的作用 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对学生态度和行动的说服改变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循序渐进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也应包括学生在接受层面上的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过程。教育的最大功能不应该只是机械的知识的灌输和传递,更多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的对学生态度、习惯、品格、意志等深层次的熏陶和培养。传统的机械的“填鸭式”教育是一种单向的乏味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情绪上的反感就很难实现教育深层目标上的态度改变。因此,传统的适应性教育虽然能将大量的信息传播出去,但是收效却是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作用力。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心理,错过了开展适应性教育的最好时机。 朋辈教育则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点。首先,朋辈辅导员是学生,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与广大同学十分接近,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贴近大学生活的实际,他们的言行更易于被广大同学所接受,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同和信任。其次,在面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面前,被帮助的同学更愿意敞开心扉,道出自己深层次得原因和问题,不需要单纯的说教,朋辈辅导员的不经意言语和行为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其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再次,朋辈辅导员是和大学生生活在一起的群体,学生中的思想倾向往往都会在前期有所体现,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问题,就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能用正确的思想及时压制错误的倾向。 学生与老师毕竟是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个性和自我独立意识等容易使他们对老师的施教产生逆反或是排斥心理。而学生之间的相近性和趋同性使朋辈教育更多的呈现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而非间接性和说教性。“对我们进行教育的是我们的学长学姐,而不是老师,学长学姐的教育说是教育,却更像是一种聊天、交流,感觉很好也很亲切”某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朋辈教育中的沟通形式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形式,双向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受众能感受到传播者的情感,加之传播者——意见领袖头顶上的“光环”会让受众倍感亲切,容易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而人际传播的这种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传播形式所不具有的,因此在改变受众情感与态度方面作用更强。 二、谋略篇:人际传播理论对高校朋辈教育的指导 车错毂兮短兵接。在上篇中“知己知彼”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人际传播理论与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有着想通相似之处。因此,将人际传播理论引入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中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等现实意义的。 1、充分利用意见领袖,注重意见领袖的影响效果 意见领袖备受给行各业的推崇,主要原因是一般普通受众对信息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意见领袖是主动接收,甚至是主动寻找。意见领袖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他们所发送的信息更容易被信赖和接受。 意见领袖的理论使用一般有四个策略性步骤,及描述意见领袖、寻找意见领袖、接触意见领袖和利用意见领袖。 首先,要注重优化朋辈辅导员的质量。朋辈辅导员的挑选应当选择那些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品学兼优、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是非鉴别能力、学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或是其他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群体。这样便于配合高校适应性教育工作的展开。 其次,应当细化高校适应性教育中的教育内容,专人负责,专门指导,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准,在真正意义上,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引导或是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增加朋辈辅导员的可信度和权威感。 2、明确动机理论:运用好马斯洛需求原理 研究人际传播,必须要研究导致这一传播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动机,也就是那些直接推动个人或团体参加人际交流已达到某些目的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家的理论探讨这个话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因此,在高校朋辈教育中,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受众群体的内在动机,也就是我们需要了解作为高校新生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沟通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前文中我们提到了,高校新生入学后面临诸多方面的变化,心理上不能适应,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处在不安中,他们渴望改变,却没有合适的方法,甚至不知道何为正确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暂时性的失去了是非辨别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在这场朋辈教育中,新生的人际传播动机包括渴望了解新的生活环境、渴望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渴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能为之努力、渴望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生活、渴望超越自我获得突破。把握了他们的动机之后,我们便能掌握谈话与教育的方向,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和方法对大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3、做好把关人:传播正确的信息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是由传播学的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也成为“守门人”。卢因认为,在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对于朋辈教育制度而言,朋辈辅导员就是适应性教育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他们较早的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过程,并且比大一新生们提前接触到了来自于方方面面的信息,他们决定是否把这个过程中掌握的信息和把什么样的信息传播到自己的人际网络之中。对于朋辈教育,最希望朋辈辅导员向大一新生们传递客观的、积极向上的信息,避免由于朋辈辅导员由于信息的传播断章取义、片面武断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和影响。 4、制造情感上的共鸣:掌握自我表露的度 人际传播活动从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开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传播活动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我表露。当一个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愿望等信息传递给他人时便形成了自我表露。 朋辈辅导工作不同于心理咨询,但是有很大的相似点。比如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需要在倾听时和来访者产生共情,在情感上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便于咨询的开展和持续。在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也需要自我表露,以期获得大一学生的信任感和支持率,让大一新生从心理上主动走近朋辈辅导员,“他和我经历相似,他能读懂我的想法”“他也是这样过来的,我没必要和他装糊涂,有话可以直接说出来”。大一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朋辈辅导员交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说共情是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不是必须,也不是完全的绝对的支持来访者的所有情感,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引导的。朋辈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度的问题,从专业知识上讲,朋辈辅导员毕竟不是心理咨询师,有可能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试;从把关人的角度而言,一味的自我表露有可能将错误的片面的信息传播出去,对适应性教育非但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带来阻碍,得不偿失。 5、掌握良好人际传播的方法 第一,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符号是信息的中介,没有符号,信息的传播便不能开展。换言之,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涉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信息。这样能有效扩大传受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促进人际传播的展开。 第二,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大学的学生人员上的构成很复杂,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势必会出现文化的碰撞。南来的北往的学生在一起,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交往不畅通、信息被误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高校朋辈教育时需要注意到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习惯,理解和接受由于南北方差异造成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同,考虑到不同地域因素下学生形成的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心理。只有这样,人际传播的过程才能和谐、有序,也唯有站在这个思考角度上才能处理好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 第三,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不同的传播情境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因此,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结合合适的媒介、时机和语境。 三、警示篇 毋庸赘言,朋辈辅导教育制度有其固有的优越性,但是在现实的具体操作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 1、防止辅导员工作力度弱化 大学的辅导员与中学阶段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面临的学生人数较多,工作内容较为繁琐,大学时期的导员更多的是在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很少有机会参与班级日常的具体工作,班级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因此,辅导员与学生们直接的接触就少之又少,对学生的威慑力影响力也远不及中学的班主任。这个时候朋辈辅导员的出现一方面填补了辅导员因为班级、学生较多,工作不能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分流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朋辈辅导员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样下来有可能形成辅导员工作上的依赖,以及由于对学生的不熟悉、朋辈辅导员不能及时上报情况导致的辅导员工作力度被弱化、工作脱节的现象。 2、防止依赖心理的养成 这里的依赖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言。照之前所说的那样,朋辈辅导员填补了辅导员做不能细致入微关怀到每一个人的不足,能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大一新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容易使得初入校园尚不熟悉各种规章制度、程序流程、经验缺乏的大一新生们滋生依赖心理。凡事都能有朋辈辅导员帮助,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都能找朋辈辅导员帮助解决,长期以往,依赖心理养成,自主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发展不说,还有可能退化。对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造成了威胁。 3、防止朋辈辅导员走向临界点 朋辈辅导员虽然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一般学生(因为承担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任务,学生干部待遇),但是本质上还是学生,还是社会个体。在大一新生的簇拥之中,长期在大一新生的敬仰崇拜的目光中生活,不可避免的会促进朋辈辅导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衍变成为自负和自大。不利于朋辈辅导员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所以,作为朋辈辅导员以及老师,应当注意朋辈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流露,及时发现在临界点边缘的朋辈辅导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4、防止负面心理效应 应掌握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正确方法,在人际传播中,要摆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尽量避免由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心理定势和刻板效应等带来的消极作用。   四、结语 总之,高校适应性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制度对高校新生进行的说教与指导,效果上与意义上都远远超出传统的高校适应性教育,从可操作性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积极发展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是高校适应性教育的新出路,建立有效地朋辈教育体系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际传播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高校朋辈适应性教育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仍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避免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站在传播学领域角度,着重审视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的内容、作用及运用,为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旨在完善朋辈教育体系。 在第一部分“势篇”中列举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人际传播理论之于高校朋辈教育的意义;接着在第二部分“谋略篇”中具体分析了人际传播理论对朋辈教育的指导,第三部分“警示篇”中对高校朋辈教育的负面作用进行提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关于高校适应性教育的研究和调查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学术研究的着眼点在于高校新生的角色转换与适应性教育方面; 2、朋辈教育制度在我国在发达国家被广泛的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领域,我国高校目前主要在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采用; 3、本文站在传播学领域角度,着重审视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的内容、作用及运用,为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旨在完善朋辈教育体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依托自笔者所指导的团队:东北某高校2010级广告学专业抽样样本的实地实践和调查统计,同时借助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等资料的支持完成,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得到了保证。 本文不仅指出了当前高校适应性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局面,还站在传播学的领域,结合高校适应性教育的新模式朋辈教育制度模式,为高校的新生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校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作用。

作品摘要

当前高校适应性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局面,以往的高校适应性教育作品大多着眼于德育教育、朋辈教育,对于从传播学的领域研究甚少。本文结合高校适应性教育的新模式——朋辈教育制度模式,为高校的新生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校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作用。 目录: 一、势篇 1、知己:高校朋辈教育的内容 2、知彼:人际传播理论之于高校朋辈教育的意义 二、谋略篇:人际传播理论对高校朋辈教育的指导 1、充分利用意见领袖,注重意见领袖的影响效果 2、明确动机理论:运用好马斯洛需求原理 3、做好把关人:传播正确的信息 4、制造情感上的共鸣:掌握自我表露的度 5、掌握良好人际传播的方法 三、警示篇 1、防止辅导员工作力度弱化 2、防止依赖心理的养成 3、防止朋辈辅导员走向临界点 4、防止负面心理效应 四、结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5月11日获东北林业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优胜奖。

参考文献

[1]吴长亮.人际传播理论在景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4). [2]施露.人际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分析[J],今传媒,2010(9). [3]周毅仁.角色的转换: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9(3). [4]唐晓玲.人际传播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 [5]刘早.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特点[N],许昌日报,2011-1-17. [6]李英挺.3G手机:大众传媒与人际传媒的混血儿[J],新闻爱好者,2010,3. [7]宋玲.积极开展朋辈教育,构建新生入学立体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8]许占鲁.论朋辈教育制度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5). [9]于长伟,李艳,张勇.大学生朋辈辅导的重要作用及其体系构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 [10]蔡卡宁.基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代办党员角色定位——以肇庆学院学生党员带班制为例[J],黑河学刊,2010,10(158). [11]陈晓美,张郢,李丽娜.朋辈教育在“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

调查方式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课题为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运用,属于教育类项目。涉及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传播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朋辈教育的原意(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在发达国家被广泛的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有的文章中把这个概念翻译为同伴教育,而将这个概念等同于朋辈咨询、朋辈辅导等概念。而运用领域很难进行突破,仅局限于上述诸多方面,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朋辈教育引用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中。 关于高校适应性教育的研究和调查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学术研究的着眼点在于高校新生的角色转换与适应性教育方面; 朋辈教育制度在我国在发达国家被广泛的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领域,我国高校目前主要在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采用; 本文站在传播学领域角度,着重审视人际传播理论在高校朋辈教育中的内容、作用及运用,为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旨在完善朋辈教育体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