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化过程中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 “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并从我们的视角提出合理建议。我们将从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父母以及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探访,并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心理等多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详细介绍: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他们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费用。而与此同时,收费低、入学容易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颇受农民工欢迎,但此类学校在硬件配置、师资力量等诸方面境状堪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是,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与现行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招生录取制度紧密相关,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由于规划纲要并没有设立具体详细的解决途径,而纲要本身因为不是法律法规,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各地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存在不少难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致力于研究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受教育状况(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心理等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视角,一是通过与流动儿童本身的交流(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和受教育现状;二是通过对流动儿童父母的采访、调查,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所存在的困境,教育政策的变化对教育困境的改善以及他们对子女教育困境的看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心理状况等多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2.选取了三个典型的调查地点。3.采用“生活志”和“滚雪球”的研究调查方法,对农民工聚居地进行深入调查获取最直接、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做到根据客观进行评价。4.引入“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城市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流动儿童的素质提高,不光有利于自身,对社会的团结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也将是个巨大的贡献。2.从长远来看,帮助这些儿童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源资本积累对于他们的一生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品摘要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从 “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并从我们的视角提出合理的建议。“社会封闭”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新韦伯理论强调,国家在促进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断裂”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型。由于转型太快,很多社会阶层都被淘汰或抛弃了。该理论所讲的断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国企改制中的断裂、城乡结构的断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断裂、文化的断裂等。该理论认为由于“多个时代的社会成分共存在一个社会之中”,导致的社会断裂是全方位的。我们将使用深入访谈的方式来收集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的中心论点是:反映在现阶段城乡二元制(户籍制)体制下,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问题。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2尹晨燕:《上海公办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7。 3王斌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8)。 5赵琦:《上海市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1。 6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D]西北师范大学, 2006。 7王培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城市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8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05期。 9赵真真, 贺林珂:《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07,(02) 10钟涛,吴国清:《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3)。

调查方式

1.理论研究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方法 2.发放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3.从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家庭以及学校三个视角综合分析4.利用滚雪球式的调查方法获取最直接、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问题已经浮出水面。90年代初中期,有的调查已经涉及到"浙江村"里的幼儿园,有些南方报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但是,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也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突出而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著名的流动儿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社会问题的象征。根据蔡霞教授的研究,从学术的角度探讨流动儿童子女教育问题始于1998年。其认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报告。如吕绍青、张守礼的《流动儿童教育:逐步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等(2)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全局性探讨。研究成果主要有明庆华、刘亚玲的《浅谈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张铁道、赵学勤的《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内性教育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3)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调查。这方面较有影响的有韩嘉玲的《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北京市为例》,侯靖方、方展画、林莉的《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4)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的理论分析。以史柏年的《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朱晓斌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为代表;(5)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分析。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赵娟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李悠的《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认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6)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主要有孙红玲的《浅谈轻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杨娟的《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浅谈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活动平等》等。华中师范大学的华灵燕以义务教育为视角,对近年来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主要通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对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挑战、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改革对策研究,分别阐述了最近几年来关于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其认为,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范先佐的《“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李永道、林琳的《影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制度因素及对策探讨》,雷世平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项继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蒋国河、孙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改革反思》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