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
小类:
管理
简介:
项目成果: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文本);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附件);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图件)。 项目亮点: 严格按照旅游业规划规范及相关标准,进行文本、图件创作,具有可操性、科学性。
详细介绍:
一、 项目背景 黎前村是武夷山市星村镇所辖的行政村,位于星村镇西南部,地处三黎线,与建阳市麻沙镇接壤,是武夷山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距武夷山市区39公里,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只有20-30分钟车程内。全村总人口1392人,其中畲族61户,人口460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2805亩,其中旱地88亩,水田2717亩,林地面积31652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76亩。 黎前村畲族钟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钟氏的宋微子启基至伯州黎。汉魏以来,功在人氏社稷,盛至唐越国公绍京,丰功伟绩,扬名后世。迁居渡州桥后,精心耕耘创业,娶徐氏为妻,繁衍数十代,人口数百人。清朝咸丰九年三月间,太平军入侵钟氏居舍,纵火把渡州桥化为灰烬,损失惨重,事后钟氏后裔化悲痛为力量,团结协作,勤俭持家,重建家园,钟氏之所以日新月异。宣乌公由赣州于明朝末期入闽,定居崇安小南乡渡州桥后,世代以农业为主,种田耕耘,由于过去在封建社会统治下,钟氏儿女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在解放后,钟氏家族有了自己的田地,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提高,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改善。 2010年新编制的《南平市旅游养生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南平市要彻底改变单一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现状,着力打造观光旅游、养生度假、会议会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六大产品体系,重点建设100个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437亿元。黎前村是武夷山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是武夷山市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高,交通便利。此次项目以《南平市旅游养生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武夷山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规划。 二、 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13日 三、 调查地点 福建南平市武夷山星村镇黎前村 四、 调查对象 黎前村旅游资源赋存现状、黎前村村民 五、 调查人员 组长:杨鸿珍 组员:郑鸿锦、陈小凤、陈泳辉、陈璐、范丽玲、江欣、赖凤萍 六、 规划过程 1、前期准备 拟定时间表,组织分工,联系导师、黎前村村委会,收集畲族、武夷山黎前村资料、武夷山旅游发展情况及相关规划法规、标准等。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准备调查表,实地调查,座谈访问,整理分析调查表,形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报告》 3、方案构思,拟定规划文本大纲 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 4、撰写规划文本与制图 以章节分工。 5、经求评审,修改完善 七、 研究方法 实地田野调查法、人员访问法、座谈会。 八、项目成果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文本);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附件);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规划》(图件)。 九、项目亮点 严格按照旅游业规划规范及相关标准,进行文本、图件创作,具有可操性、科学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将武夷山黎前村打造成为民俗风情体验与田园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景区,使黎前村成为民族风情体验的胜地,以丰富武夷山市的旅游产品组合。 基本思路:根据黎前村的实际情况,采用“资源调查—方案设计—撰写文本”的设计思路,重点突出黎前村的畲族文化,结合实际资源状况,进而设定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突出重点、内容丰富:以畲族民俗风情为代表,融畲族田园风光和畲家休闲度假于一体。 2、系统规划:对旅游规划项目涉及的人力资源、时间、成本、技术、风险等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 3、高效益:民俗田园观光与乡村休闲度假结合,回归自然,形成乡村旅游品牌,创造高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经济效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充分利用黎前村畲族风情、稻作风光、自然山川景色等旅游资源优势,为武夷山市黎前村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并具体的实施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 2、规划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丰富武夷山旅游内容。 3、深度挖掘黎前村畲族文化,加快黎前村畲族文化产品化,再现民族风情。

作品摘要

通过对黎前村的实地考察,根据各种资源的分布特征,将武夷山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分为“一心”“一带”“ 两区”。 “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一带” 即乡村休闲观光带,“两区”即田园观光区和畲族风情区。 1、游客服务中心 功能区范围:205省道与乡村公路连接处西侧 功能区主题:旅游综合服务 规划构思:依托现有民居,按照畲族风格改造民居,将一楼作为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售票处、旅游购物点、导游咨询处、休息排椅、视频播放系统,在游客服务中心西侧建设公共卫生间,满足游客集散需要。 2、乡村休闲观光带 功能区范围:3公里黎前溪两岸 功能区主题:休闲观光 规划构思:采用中国传统园林驳岸工艺技术,疏通3公里长的黎前溪河道,在黎前溪两岸间隔种植凤尾竹、垂柳等观赏竹,以河堤为道,供游人散步观光。在黎前溪上游段合适位置设田间垂钓区、戏水区。同时,设立一些具有畲族风情的特色石凳石椅,供游客休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3、《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4、《GB/T18972-200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5、《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 6、《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风景区详细规划》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课题所研究的是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的研究及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的开发案例较多,我们立足详细规划角度,获得诸多启示。 1、 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和旅游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从国内看,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积极对策》、程宁《伦民俗风情与文物古迹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王健《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保护新论》、宋云飞《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究》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对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并积极探讨对策。从国外看,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指出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动机之一,民俗风情是重要旅游资源;罗贝尔郎卡尔认为旅游的发展会对民俗风情带来消极的影响;鲍勃麦克彻《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等研究集中在旅游对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 启示: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应该避免民俗的庸俗化、商业化,树立精品意识,科学开发,制定各种措施把旅游的发展对民俗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2、 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俗旅游发展于20 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各种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大规模发展。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日益频繁,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邹卫《浅论民俗与旅游》、王书会、邱扶东《解决民俗旅游资源中开发问题的基本对策》、徐杰《我国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上的探讨。 启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应该避免雷同性,粗制滥造,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考虑民俗旅游景区的接待水平,做好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的探讨。 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价》、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主题复合式、短期表现式。 启示: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开发应该结合地域的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促进民俗风情旅游景区长久发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