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普宁市豆制品的校本课程研发
小类:
教育
简介: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校本课程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基于校本课程创建的理论指导并结合家乡特色的普宁文化,本课题组研发了《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 《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的实施能让普宁学子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思考家乡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进学子爱乡之情;也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其次,本课题的研发作为普宁地区特色校本课程的初次尝试将引起普宁教育人士对本土资源的重视、挖掘及利用。
详细介绍:
普宁有名的豆制品包括:普宁豆酱、点卤豆腐及普宁豆干等,普宁豆制品历史悠久,深得潮汕家庭的喜爱,在潮汕饮食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地区(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由于人力、物力及时间的限制普宁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已开的校本课程多数是关于思想道德、英语学习、兴趣等方面,而关于科技题材类的校本课程还没有。因此,我们以家乡的特色文化---普宁豆制品为课题研发了相关课程。 《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内容有六章,分别是: 一、普宁概述; 二、豆制品的原料及营养价值; 三、普宁豆腐的制作; 四、普宁豆酱的制作; 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 六、我国传统豆制品的发展。 《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可以作为普宁中学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全面学习家乡的豆制品文化,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课程不仅突出了普宁豆制品优势,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让普宁学子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思考家乡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进普宁学子对家乡的热情;也为家乡的豆制品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对普宁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其次,《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的研发作为普宁地区文化校本课程的初次尝试将引起普宁教育人士对本土资源的重视、挖掘及利用。 这一课题的研究由问卷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整合及教材编写及实践使用阶段组成,通过小组的积极配合、克服各种困难,我们制作出这一作品。它是我们大学期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我们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的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对于即将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的我们,它将成为我们在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次宝贵的历练与经验。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先进性:校本课程的研发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科学性:本课题是基于一系列校本课程创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普宁中学的教育现状及特色产业。利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再经过教材内容的收集与整合进而编写出一套适合普宁中学生的校本课程。 独特之处:本课程内容能反映普宁市地区的特色文化,应用与实践性强,填补了普宁市生化方面校本教材的空白,为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参考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先进性:校本课程的研发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科学性:本课题是基于一系列校本课程创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普宁中学的教育现状及特色产业。利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了解普宁学生的,再经过教材内容的收集与整合进而编写出一套适合普宁中学生的校本课程。 独特之处:本校本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能反映普宁市地区的特色文化,应用与实践性强,填补了普宁市生化方面校本教材的空白,为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参考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本校本课程可以作为普宁中学校本课程之一。让普宁学子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学会思考家乡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增进普宁学子爱乡之情;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其次,本课程的研发作为普宁地区文化校本课程的初次尝试将引起普宁教育人士对本土资源的重视、挖掘及利用。 现实意义:本课程是普宁市第一本科技类乡土校本教材,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相信未来普宁的相关科技产业,亦可以参照此教材,编写成书。

作品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乡土文化包含着一个地方的风俗、传统、人文、地理、物产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传统。普宁豆制品文化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底蕴,然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快餐文化侵蚀,能否健康地流传下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基于此,课题组将普宁豆制品文化开发成校本课程,更科学更系统地让学生学习、研究,使普宁豆制品文化得以传播、传承和发展。 通过普宁豆制品校本课程的研发帮助普宁学子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生活技能,指导学生实际的观察、访问、调查等活动,达到在生活中学习,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了解家乡的特色与存在,并通过批判思考、价值澄清,培养服务家乡,贡献社会的热情与技能。以乡土教材为起点,扩大学习范围,由爱乡及爱国。以学习家乡文化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使学生具有宽广的胸怀与视野。总之,普宁豆制品校本教材的研发对传承与发展普宁文化,增进普宁学子的学习热情和爱乡之情都有积极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 [EB/OL].(2000-01-31)[2010-03-0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程度[EB/OL]. (2001-5-29)[2009-10-12]. [3]周长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以河北省中小学为例[D].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2009:2-3. [4]李国良,宋永红.后现代课程观与校本课程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84-87 [5]吴华钿,林天卫.《教育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4-135. [6]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 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26-29. [7]花泽中.走进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J].教育周刊,2007,(9):01. [8]唐群.论客家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教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98-100. [9]姜俊良.编写校本教材坚持的“五性”原则[J].吉林教育,2009,(10):22.

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以及现场采访等方式开展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校本研究现状:国外真正意义上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校本研究,大约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经过多年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政府在资金上支持;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明确三级教育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实施多样化课程与评价;重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强调国家调控下的学校自主;开放性办学,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合作式研究等。不再仅仅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一种变革的口号,而是更加重视课程开发在学校中的实际发生程度;重视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 国内校本研究现状:我国关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大约从1999年开始,迄今已有12年余,期间校本教研成果丰富,开发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从理论到课程的实践、运用领域都有不少作品出现,且作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不少一线的中学教师因此提高了教师的教研专业能力,部分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文化,如:上海大同中学、深圳罗湖小学、南师大附中等。然而,其中也涌现了不少问题,表现如下: 1、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其核心精神的体现还不理想,条件支持也不足。当前,国内多数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都是在上一级下达的命令下执行,校本研究方面显得较为被动。教师方面的问题、管理问题、升学压力及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导致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 2、校本教研的发展呈现地域性的不平衡。物质保障不足导致东西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不平衡,农村的校本开发远比不上城市。农村学校提供课程改革较广阔的天地,且农村学校间有较多的相似点和价值取向,如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点,对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将具有更大的启示、借鉴与推广意义。 3、校本开发中,教师是主体,教研专家起辅导教师的功能,而当前公开的课程开发研究成果多是教研专家发表的,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发表的教研作品却很少。 4、对有关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十分有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的经验,联系本国实际,植根本土文化,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创建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