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项目以嘉兴市“两分两换”政策核心——宅基地置换为切入点,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对政策进行系统研究,从农民主体因素和政府工作两个维度对农民的行为选择和对政府政策的满意程度进行剖析。逻辑分析表明农民参与政策的行为选择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特征,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为关键因素。因子分析显示政府宣传工作有效性是造成试点镇村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歧的主因。项目据此提出了组建全新“双重点全程链式推广法”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而嘉兴市推出的两分两换政策由于其的创新性,受到各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嘉兴市两份两分两换的核心是将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地使用权分开,住房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房、换钱,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以承包地换租、换股,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 本项目以该政策的核心问题——宅基地置换为工作切入点,通过实际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其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农民参与宅基地置换的行为选择和农民对政府工作满意程度两个纬度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 在数据处理上,本项目主要选用了Logistic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对农民宅基地置换行为选择的个体因素和农民对政府工作满意程度进行数据分析。通过Logistic分析我们发现农民文化程度与其是否接受宅基地置换政策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我们发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自愿参加宅基地置换政策的农民比例显著上升。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政府的宣传工作的好坏对政策的推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这两个模型的结果,我们认为政府在进行政策宣传时应该侧重于家庭文化程度比较低和家庭中文化程度较高的成员。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项目从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全新双重点全程链式推广法。就政府而言,政策推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宣传方式拓展和赔偿制度确定为中心的效率提升;中期以新区建设和承包地协调发展为中心的有效开展;后期多方位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就农民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慎重考虑房地产市场,避免盲目增加房产;平和心态,积极适应新环境生活;积极提供建议意见,行使监督职权。

作品图片

  •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 宅基地置换中农民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嘉兴市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项目以嘉兴市为例,从农民视角出发对农民参与政策的行为选择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因子分析、 Logistic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农民的行为选择以及进而引起的政府工作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研究视角创新性。创新性地从农民视角研究政策实行效率,有效弥补目前研究多站在政府层面的缺陷。 数据分析科学性。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该基础上得出结论,科学可靠。 数据来源基层性。调查问卷取样于基层农民,从基层取得数据,为结论可靠性提供保证。 四、政策建议实用性。立足于统计数据分析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建议,建议体系系统可行,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价值。已有研究成果中学者对农村宅基地性质等虽有共识,但仍有分歧。项目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现实状况展开研究,是对理论的实证性检验和运用。 现实意义。农村宅基地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对“两分两换”政策下宅基地置换工作进行研究,从全新角度考虑农民想法,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给政策推行提供科学依据,给下阶段工作开展和推广提供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心声,有助于农民维权工作开展。

作品摘要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改革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配合下得以开展。而政策制订者和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大量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政策的制订以及社会效益、政府效益等方面,而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缺少有效的评价环节,更无法了解广大农民参与相关政策的行为选择与主观感受,因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本项目以嘉兴市“两分两换”政策的核心问题——宅基地置换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实际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其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农民参与宅基地置换的行为选择和农民对政府工作满意程度两个纬度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因子分析表明,农民参与该政策的行为选择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特征,其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为关键因子。而Logistic分析显示,各试点村镇村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具有较大的分歧。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寻求相关差距的制度和文化解释,本项目从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全新双重点全程链式推广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获浙江省高校第三届“民生民意"杯统计调方案设计大赛优胜奖; 2010年10月,获浙江工商大学第四届“中华保险杯”学生科技论文一等奖; 2010年11月,申报成为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创新项目; 2011年4月,获浙江工商大学第十届“希望杯”课外学术科技论文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国波.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分析[J],生态经济 [2]董国礼.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 社会学研究 [3]李绍荣.赫克曼与麦克法登离散选择模型评介[J],经济学动态 [4]李学军.嘉兴模式:平衡的魅力[J],中国土地 [5]罗平.基于空间Logistic和Markov模型集成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化方法研究[J] [6]罗松山,地方政府融资创新的思路[J],中国投资 [7]莫晓辉.鼓励农民勇于放弃——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试点调查[J].中国土地 [8]谭荣.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 [9]王中锋.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拆迁安置模式探索[J].地情研究 [10]徐美银、钱忠好.农村土地新政解读[J].中国土地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 地租理论。Adam Smith(1778)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David Ricardo(180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把地租理论同劳动价值理论联系起来。Karl Marx(1858)提出土地价格本质和土地价格计算,确立了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理论体系。土地流转制度。Ronald Coase(1955)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不管权利如何,当事人的谈判都会导致财富最大化,产权制度是优化资源的基础。Alchian和Demsetz(1968)指出地权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Feder和Feeny(1983)认为产权价值与农地市场功能主要依靠明确和强制执行这种产权的制度。农地流转市场。Harvey 和Clark(1965)指出蔓延式发展造成人均基础设施成本提高、农业土地丧失。Douglas C.Macmillan(1986)分析了土地市场交易过程以及政府的干预问题,指出大量交易费用、政府干预会带来不少影响。满意度测评体系。Joseph Eugene Stiglitz(1992)认为政策失效的源头在于信息不完全、官员动机以及难以预期的私人部门对政府计划的反应。政府绩效评价导向是向政府引入市场机制。 国内研究现状 部分学者认为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市场会引发社会问题。魏金玉(2003)认为禁止宅基地入市能保证农民不成为城市无业农民;朱岩(2006)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通导致农村集体土地变为非农建设用地,损害农村耕地资源;王克强等(2003)指出非基本住房需求涌入农村土地市场将导致“农村社会”解体。而另一方则持相反意见。熊振均(2007)认为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有助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程国栋(2005)认为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将导致农民不能享有完全所有权。一些学者从行为选择与政府工作满意度角度进行探究。谭荣(2010)通过Williamson 4 层次分析认为中国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受到文化、经济行为等因素共同影响。陈国波(2009)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本质上是通过宏观层次的“选择”和微观层次的“突变”逐步达成进化博弈均衡的动态过程,并建立了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Tony Saich(2005)指出我国居民对不同级别政府的态度不同且收人水平影响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