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治疗大鼠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用四氯化碳构造大鼠肝损伤模型,将苦参碱贴剂分别于穴位和非穴位处贴敷治疗大鼠肝损伤,15天后检测各组大鼠静脉血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血药浓度以及肝体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探究穴位贴敷较非穴位贴敷对大鼠肝损伤方面是否存在优势作用,并探讨穴位贴敷优势作用的可能机制。
详细介绍: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以及非穴位贴敷穴位刺激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用四氯化碳造模。对于穴位贴敷组,将用苦参碱制成的贴剂分别贴于神阙、肝体表投影区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对于非穴位贴敷组,将贴剂贴与胸部非肝体表投影区穴位处,其它都同穴位贴敷组一样。15天后取大鼠静脉血血清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血药浓度以及肝体指数,肉眼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均能显著减轻实验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形成,同时能降低血清ALT(P<0.01),AST(P<0.01)的含量;且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对于各指标也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预防大鼠肝损伤的作用优于非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与穴位刺激组无显著差异;各组血药浓度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在治疗肝损伤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穴位贴敷治疗肝损伤的效果优于非穴位贴敷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穴位刺激有关。

作品图片

  • 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治疗大鼠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较非穴位贴敷对大鼠肝损伤方面是否存在优势作用,并探讨穴位贴敷优势作用的可能机制。 基本思路:将大用四氯化碳构造大鼠肝损伤模型,将苦参碱贴剂分别于穴位和非穴位处贴敷治疗大鼠肝损伤,检测各组大鼠静脉血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血药浓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探究穴位贴敷较非穴位贴敷对大鼠肝损伤方面是否存在优势作用,并探讨穴位贴敷优势的可能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的系统,它外和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用中药贴敷右管穴位,既有刺激穴位的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 。 我们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以经络和穴位为体和通道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能力,是否有别于血管和血液将药物广泛分布到全身的能力。即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在治疗疾病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对经络实质、腧穴的结构基础及其接受药物刺激引起强大的效应机制和途径缺乏足够了解,从而限制了穴位给药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本实验的研究可为穴位贴敷的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效果。

学术论文摘要

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较非穴位贴敷对大鼠肝损伤方面是否存在优势作用,并探讨穴位贴敷优势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以及非穴位贴敷穴位刺激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用四氯化碳造模。对于穴位贴敷组,将用苦参碱制成的贴剂分别贴于神阙、肝体表投影区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对于非穴位贴敷组,将贴剂贴与胸部非肝体表投影区穴位处,其它都同穴位贴敷组一样。15天后取大鼠静脉血血清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血药浓度以及肝体指数,肉眼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均能显著减轻实验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形成,同时能降低血清ALT(P<0.01),AST(P<0.01)的含量;且穴位贴敷组和非穴位贴敷组对于各指标也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预防大鼠肝损伤的作用优于非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与穴位刺激组无显著差异;各组血药浓度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在治疗肝损伤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穴位贴敷治疗肝损伤的效果优于非穴位贴敷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穴位刺激有关。

获奖情况

本作品是第一次请求发表,在此之前还没有向其他报刊投稿,也没有参加其它比赛。

鉴定结果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穴位贴敷和非穴位贴敷在治疗肝损伤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穴位贴敷治疗肝损伤的效果优于非穴位贴敷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穴位刺激有关。此结论可为穴位贴敷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魏红,吕建华,张芮,宋小莉.苦参碱微乳与苦参素胶囊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中国现代应用.2010,27(12):1057-1060. [2] 宋小莉,魏红,曹红.苦参碱微乳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 2465-2466. [3]吕建华,魏红,刘俊宁,宋小莉. 苦参碱微乳透皮吸收制剂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及肝体指数的影响. 山东医药2010,50(35):12-13. [4]谢洋,余学庆.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20-3226.  [5]王艳宏,王锐,管庆霞,包蕾,刘振强,阎雪莹.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 ,28(9):1906-1907. [6]刘起华,文谨,王菲,封立红.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4-106. .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现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 1、经络穴位的传导功能,药物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2、穴位贴敷药物皮肤透入功能,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用。 3、穴位贴敷的综合功能,穴位贴敷疗法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 查阅大量文献统计,药物的透皮吸收均采用穴位经络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简便廉验、应用广泛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传统贴敷剂组方复杂,用药剂量大,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制剂的工艺落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率不高,透皮吸收率低等,限制了药效的发挥。实验证明,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有两条:经角质层和经细胞间隙。促透剂能可逆地改变脂质的排列构型,使细胞间通道的透过能力增大,从而有利于利用药物或营养素透过角质层发挥作用。而穴位具有较周围皮肤阻抗力为低的特性,其原因在于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故穴位给药比非穴位更容易透过药物,发挥药效。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提取分离药物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应用现代的透皮治疗理论和技术,选择新材料,研制出质优性能好 的高分子敷料;吸收国外透皮给药系统高效的透皮吸收和先进的控释工艺,使之与中医的辨证取穴,中药和经络腧穴的整体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穴贴疗法的优势。将现代的透皮给药和穴位的功能结合起来,会给中药透皮吸收的应用开发带来新的飞跃,为临床实践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