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在校大学生课外培训现象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就业压力与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因此越来越多的课外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教育培训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出现的问题更是亟待解决。因此,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校外培训的现状,根据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以驻青的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详细介绍:
本调查进一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究各因素(个人、学校以及培训机构本身)对教育培训的影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参加课外培训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认可度不高,对应付社会和工作的信心不足;大学教育在某些环节上也存在一定缺陷,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信心不足从而参加课外培训的原因之一;课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层次不齐,授课费用高与培训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首先,针对课外培训现象对政府提出创新性对策建议:对于大学生课外培训应该采取第三方监督管理的原则,在继续坚持高校、高校学生和培训机构正确发展道路的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督管理机构。其次,本次调查报告对高校、高校学生和培训机构也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的改善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课外培训的现状以及高等教育和培训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高校、培训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三是丰富高校课外培训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对策思路。 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确定待研究的内容并编制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青岛市辖区高等教育培训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可获得总体,采用分层抽样获取样本。获取的数据用SPSS数据软件进行处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属于实证研究,所以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四保证”:问卷编制的信效度保证、调查对象选取的代表性保证、实施调查的规范性保证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客观、合理性保证。为使“四保证”得以落实,笔者与指导教师进行了多次商量,并邀请测量专家、教体局有关领导对问卷进行了指导和修改,对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专业软件进行频次统计、交互分析、卡方检验等。所以,作品的科学性能够得以充分保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规范大学生课外培训市场,使其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2.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课外培训,正确参与课外培训。 3.高等院校制定和修改高校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 4.政府发挥自身的职能,服务人民。 5.丰富课外培训理论,为新的培训体系的建立提供材料佐证。 6.社会人员更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培训现状。

作品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讲,就业压力与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因此越来越多的课外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教育培训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出现的问题更是亟待解决。本调查以驻青的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本调查进一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究各因素(个人、学校以及培训机构本身)对教育培训的影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参加课外培训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认可度不高,对应付社会和工作的信心不足;大学教育在某些环节上也存在一定缺陷,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信心不足从而参加课外培训的原因之一;课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层次不齐,授课费用高与培训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首先,针对课外培训现象对政府提出创新性对策建议:对于大学生课外培训应该采取第三方监督管理的原则,在继续坚持高校、高校学生和培训机构正确发展道路的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督管理机构。其次,本次调查报告对高校、高校学生和培训机构也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的改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笔者目力所及,国内与本课题关于在校大学生课外培训现象的调查研究,完全相同的研究未出现,但存在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方向和目的不同,但对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1、马永斌 ,吴志勇.中国培训市场现状发展报告(三)高校应对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思考[J].继续教育,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2005(4) . 2、匡文婷.当前我国大学生课外培训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08(4). 3、罗建河,匡文婷.我国大学生课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10(7). 4、霍双.大学生资格认证书求职越来越多热考现象透视[N].工人日报,2006(4). 5、陈跃新,宋文慧.大学生怎样选择培训[J].成才与就业,2005,(10). 6、李创斌.考研辅导市场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2). 7、肖河水,阳德华.浅析大学生“考证热”[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3). 8、朱晓菁,周毅,李羚,袁真珍.关于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调查与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4(2):49-51. 9、赵海峰.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培训的需求与现状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0、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课外培训最早源于兴趣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学校、教师给学生补课没有多大市场。特别是八十年代刚开始,那时高考的“魔力”尚不明显,录取率很低,大部分人考不上大学,回家务工务农,相应这方面的需求就不高。 伴随“80后”的成长,相当一部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想让孩子“多学一点、先走一步”,带旺了对兴趣班、补习班的需求。加上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点燃了更多家长的希望,补习班的市场也越来越大。 相应的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对课外培训的研究起步也就很晚,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的思路也主要集中于对培训产业以及行政管理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渐渐转入对受培训者本身的研究以及针对大学生的培训现象的研究。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国教育工作者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课外培训现象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调研报告。出现了一批研究结果,如朱晓菁、周毅、李羚、袁真珍的《关于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调查与建议》(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2月),马永斌 、吴志勇《中国培训市场现状发展报告(三)高校应对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思考》(继续教育,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2005年4月),陈跃新、宋文慧《大学生怎样选择培训》(成才与就业,2005年10月),霍双《大学生资格认证书求职越来越多热考现象透视》(工人日报,2006年4月),以及肖河水、阳德华《浅析大学生“考证热”》(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等。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关于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研究,缺乏对行政机构这只“看不见的手” 的对策研究。 虽然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对政府、学校和培训机构三者之外建立新机构的研究,但是其在其它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