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分析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作品主要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及工业合成方法、毒性、添加在乳及乳制品中的目的和危害及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对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毒奶粉”事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详细介绍:
“毒奶粉”事件后使三聚氰胺蒙上不白之冤。本作品客观介绍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工业合成方法,让读者认识三聚氰胺的真正身份和真正作用。三聚氰胺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具有低毒性,绝对不能添加到食品中。但是不法分子利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漏洞,将三聚氰胺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利用“假蛋白原理”,提高乳及乳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而最终目的就是谋取暴利。国际上,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有5种,分别为:ISO 8968-1-2001基耶达尔(Kjedahl)法;ISO 8968-2-2001分段溶解法(宏观法);ISO 8968-3-2001块溶解法(半微观快速常规法);ISO 8968-4-2001无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 ISO 8968-5-2001蛋白质氮含量的测定。国内应用较普遍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针对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也因“毒奶粉”事件而得到快速发展,已有多家科研单位发明出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用于现场检测。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紧要关头,如何运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素养和依靠技术进步,将风险预警相关理论引入到食品安全研究中来,建立高效、动态、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隐患,防止大规模的食物中毒,并尽快寻找适当可行的途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与管理,这是摆在每一位食品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作品图片

  • 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分析
  • 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分析
  • 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分析
  • 乳及乳制品中残留三聚氰胺的现状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是在2008年9月全国暴发了“三聚氰胺门”事件后,本人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和食品专业学生,出于对三聚氰胺这种物质的好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查阅大量文献,以综述的形式从三聚氰胺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业合成方法、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的目的及毒性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简单介绍了三聚氰胺门事件发生的始末,目的是对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现状进行分析,使人们对三聚氰胺这种物质有一客观认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能紧紧围绕2008年发生的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焦点问题,从化工、食品等专业的高度出发,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一篇通俗易懂、真实客观、例证充分的综述。作者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主动跟踪社会热点话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编写,不但反映出作者关心民生的热情,而且体现出作者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果把2008年“三聚氰胺门”事件比拟成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一次大地震,那么至今在我国少数地区仍不时发生着余震。作为消费者最想知道的就是在国家如此强大的监督检测机制下,三聚氰胺为何阴魂不散呢?本作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从三聚氰胺的真实面目(物理化学特性及工业合成方法)、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的真实目的和国内外监督检验的方法等方面入手作出浅显易懂的阐述,为消费者科学、客观认识三聚氰胺提供理论基础。

学术论文摘要

“三聚氰胺门”事件发生后,三聚氰胺成为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焦点话题,其理化性质、用途、毒性和检测方法受到食品加工企业、质量监督单位、政府、消费大众乃至国际社会的极端关注。本文以综述形式对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用途、合成方法及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全面系统的认识三聚氰胺添加在乳及乳制品中的作用和危害。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该作品选题紧抠社会焦点话题,立意深刻,内容全面,资料详实,撰写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系申报者在其导师精心指导下的真实工作。

参考文献

[1]GB/T 22388-2008 . 原料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S] [2]李永庆,王军.三聚氰胺的生产与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4(5):1-10. [3]DAVID N. HELLER, CRISTINA B. NOCHETTO.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melamine and cyanuric acid in animal feed by zwitterionic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and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Mass Spectrometry,2008,22(22):3624-3632 [4]Chen yu, Li hua et. Altrasonic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yanuric acid in pet food[J]. Food Control,2009,20(1):205-208. [5]胡虎, 盛宏强, 马晓琼,等.三聚氰胺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37(6):544-550. [6]国际标准. 奶及奶制品三聚氰胺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S]. ISO896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吴惠勤,黄方,林晓珊,等.气象色谱-质谱法测定奶粉及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J].分析测试学报,2008, 27(10):1044-1048. [8] 杨君,黄丽,袁利鹏.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思考[J].食品科技, 2009,34(12) :327-330 [9] 张意静. 食品分析技术[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156-161.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三聚氰胺最早进人食品检测行业的视线是在2007年。当时,美国主管部门多次接到举报称,许多消费者的宠物在食用“菜单”公司制售的宠物食品之后出现异常,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一一排除了多种可能导致肾衰的化学物质后最终确定罪魁祸首就是宠物食品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并于2007年5月25日发布风险评估报告,预警了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动物制品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指出人体可容忍的每日摄取量为0.63毫克/每公斤体重/每天。 对于象三聚氰胺一类的禁止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监管机构通常不检测此类“不应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所以缺失相应的国家标准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这也恰好反映出食品检测面临的困惑:如何从食品中检测出非法添加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在实际中,这项工作是很难实施的。 要想尽快走出这一“猫鼠游戏”的困局,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迫在眉睫。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出警报,从而达到早期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达到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警的目的。基于风险的检侧是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基础。例如FDA对认定的“高危食品”就特别关注,而对经过专业部门检测合格的食品就列入“普遍认为安全(GRAS)”的食品名单中,GRAS食品在美国消费者心中就意味着放心。 目前,我国质检总局加紧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己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网络监控和预警系统。国务院也出台了《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法规不完善、检测标准不明确、监测预警水平低和信息交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只有建立高效、动态、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健康,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