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普法、法律意识与法治实践--二十五年来中国农民法律意识转型研究
小类:
法律
简介:
本作品是立足于“五五”普法向“六五”普法转型期的大背景,而进行的一项融解释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 课题以农民法律意识为范本,对二十五年来中国的普法运动、农民法律意识生成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行动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考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挑战了普法与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与纠纷解决的司法途径之间的线性关系理论,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基于对《法制日报》从“一五”到“五五”普法有关农民法律问题报道的文本解读和个案剖析;研究首先对二十五年来中国普法运动的整体图景及农民法律意识的变迁轨迹进行了描述;接着探讨了二十五年来中国普法运动对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贡献、限度以及突围路径和对策;最后通过分析农民在诉讼上访背后的法律意识逻辑,研究基于法律意识、信仰层面为上访制度在现今的中国存在找到了一条理论解说。 本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 第一,对二十五年来中国的普法运动、农民法律意识以及司法实践行动选择之间的逻辑理论进行了动态的、系统性的考察研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已有研究成果静态性、碎片化的不足,填补了有关普法、农民法律意识整体性、历时性研究的一项学术空白; 第二,研究结论也极具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普法与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与纠纷解决的司法途径之间的线性关系理论,指出:(1)普法只能解决“送去”的法律意识问题而不能解决“卷入”的法律意识问题、只能解决抽象的权利观念问题而无法解决具体的诉讼知识匮乏问题,(2)在当今政策法律并治的二元模式下,农民对传统政治权威在纠纷解决中正当性的信赖,和对司法解决途径中阵痛的无奈,共同造就了在现今农村纠纷解决中司法(诉讼)、行政(上访)途径的“并驾齐驱”,据此提出的对策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详见研究的第三部分第三节); 第三,研究方法上,主采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前有关普法、农民法律意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已有研究成果主采调查问卷),同时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采多学科综合研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关农民普法、法律意识问题研究视角上的超越; 第四,研究面向全国,具有全国性的全局性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第一,对中国二十五年来普法运动变迁的整体图景以及中国农民二十五年来法律意识的演进轨迹进行整体性描述; 第二,对“诉讼”、“上访”在现今农民农村纠纷解决中并驾齐驱的二元格局进行法律意识层面的深层次解释; 第三,在厘清普法运动的贡献、限度的基础上,对“六五”普法的深入胜利展开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本项研究实现了从以往文献研究向新闻报道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丰富化; 第二,研实现了有关农民法律意识研究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换; 第三,研究注重整体性思维,将农民法律意识纳入到普法、法治实践的宏观架构当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已有研究成果碎片化的不足; 第四,研究注重法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实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视野上的超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对“诉讼”、“上访”在现今农民农村纠纷解决中并驾齐驱的二元格局进行法律意识层面的深层次解释,在法律意识、信仰层面印证了上访的合理性。 第二, 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普法与农民法律意识生成之间的线性关系理论,指出了普法的两个重要限度。这对我们更为科学理性的认识普法的功能不无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对“六五”普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作品摘要

基于对《法制日报》从“一五”到“五五”普法有关农民法律问题报道的文本解读和个案剖析,研究发现:中国二十五年来的普法运动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政策化的“法政策”阶段到政策法律二元并治模式的“政策•法”阶段的转换。农民的法律意识实现了一个从“清白”、“青天”到 “权利”、“公正”观念的渐进式转型,农民对法律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冷漠”到“盲从”再到“醒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治口号和媒体渲染以及普法活动的自身缺陷,致使普法在此遭遇限度;而突围的方向和关键在于:理解“嵌入型”法治国并认真对待法盲权益,关注“卷入”的法律意识,在为农民提供更为完整理性的法律信息的同时,普法也应当走向纵深。最后,通过分析农民在诉讼和上访背后的法律意识逻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访在现今农村纠纷解决中的正当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深圳大学挑战杯校级一等奖 (2)广东省挑战杯省赛三等奖 (3)《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学类cssci扩展版,近期出版)

参考文献

1、郑永流等.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实变迁——来自湖北的实证研究[J].中国法学,1992,(6); 2、任大鹏.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3); 3、史清华、陈凯.现阶段农民法律素质与法律意识分析——对山西省农民政策法规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4、季卫东.普法随谭[J].清华法学,2006,(11); 5、凌斌.普法、法治与法盲[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7,(2); 6、许章润.普法运动[J].读书,2008,(1); 7、 应星、汪庆华.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J].洪范评论,2006,(3); 8、Kevin J. O’Brien and Li Lianjiang,“Suing the Local Stat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Journal, vol. 51, 2004; 9、Mary E. Gallagher,LAW AND LAWYERS IN CHINA: 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 "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Law and Society Review, vol.40, 2006; 10、萨利•安格尔•梅丽著,郭星华等译.诉讼的话语——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人的法律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调查方式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源于对《法制日报》从“一五”到“五五”普法有关农民报道的抽样。总共浏览二十五年来的报纸140份,新闻报道几百篇。文章初稿参考文献和注释共计88条,近7000字。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农民法律意识”篇名,截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笔者以“农民法律意识”为题目进行检索,截止2010年3月25日共得到97条结果。在这些研究当中,大多数研究是在规范意义层面进行探讨的,只有少数是进行的经验研究。在“美国法律评论和学报合集”项下标题中输入“Legal Consciousness”,截止2010年3月5日共得到27条搜索结果,其中篇名中包含“China”或“Peasant”的只有两篇。 Mary E. Gallagher在“LAW AND LAWYERS IN CHINA: 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 "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一文中,通过对一家较大规模法律援助中心和多达50多位对象的长达16各月的深入调研,认真研究了在上海接受法律援助的员工的法律意识的情况。作者力图通过考察一个由国家政府带头的法制建设工程的社会反响来为中国新的法治进程提供佐证。萨利•安格尔•梅丽著的《诉讼的话语——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人的法律意识》一书,对美国底层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探讨。 国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郑永流为代表的一批法理学者就开始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此后,关于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研究一直是个方兴未艾的课题。 国内对普法问题也多有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代表有:季卫东.普法随谭[J].清华法学,2006,(11);侯猛.后普法时代的法律传播和公民守法[J].清华法学,2006,(11);凌斌.普法、法治与法盲[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7,(2);许章润.普法运动[J].读书,2008(1);等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