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德尔菲法等,对全国20个地区、13所体育院校的专家、传承人等共计510余人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武术非遗保护应该是对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武术非遗传承应该建立武术管理中心与传承人的有效对接;武术非遗传播应该实现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主要传播基地,上线建立起与武管中心、传承人和组织的连接,下线建立起与馆校、体校、中小学的传播体系。
详细介绍:
调查:本作品通过与武术权威专家、传承人、学生的访谈与调查得出,各级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职能缺失,认知度低是影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原因,而高校具备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力与条件。构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已经成为了必然。 分析:通过对41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构成指标进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原则得出了七个公共因子,根据内容分别将因子命名为传承途径因子、传承主体因子、传承定位因子、传承方法因子、传承形式因子、传承内容因子和传承对策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帮助本作品从七个角度剖析影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因素。 应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重要目标。通过结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七个公共因子,课题组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包括传承人与传承组织在内的传承空间的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实现武术管理中心与传承人的有效对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该实现以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主要传播基地,上线建立起与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传承人和传承组织的连接,下线建立起与武术馆校、业余体校、普通中小学的传播体系,以满足武术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的需求。

作品图片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较严峻。“重申报轻保护、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申报内容不严谨、传承人有争议、类别归属不清和认知度较低”等现象比较普遍;保护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保护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阻挠着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好武术申遗工作,有利于推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对宣传弘扬我国悠久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对确认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保护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本作品采用德尔菲法对调查指标进行了筛选与补充,数据的统计应用国际通用的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个调查过程的安排既周密又科学。2、选题的先进性。从作品思路到作品框架的构建,都体现着本作品紧密与现状相结合的实际,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首要原则。3、调查对象的独特性。调查对象覆盖了我国20个省份,13体育院校,调查覆盖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武术研究历史上所不多见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本作品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共获得七个因子,七个因子共同构成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 现实指导意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构建从宏观上可以明确指出传承定位、主体、形式、内容,从微观上指出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因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构建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第一部分 正文 调查:本作品通过与武术权威专家、传承人、学生的访谈与调查得出,各级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职能缺失,认知度低是影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原因,而高校具备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力与条件。分析:通过对41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构成指标进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原则得出了七个公共因子,根据内容分别将因子命名为传承途径、主体、定位、方法、形式、内容和对策等因子。应用:通过结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七个公共因子,课题组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包括传承人与传承组织在内的传承空间的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实现武术管理中心与传承人的有效对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该实现以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主要传播基地。 第二部分 附件 附件1:专家鉴定意见书 附件2: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武术传播研究 附件3: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附件4: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 附件5: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制度 附件6: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分析(原始问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主要合作者相关研究: [1] 范铜钢,虞定海,周田芬.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武术传播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11 [2] 范铜钢,周田芬.武术在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模式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9 [3] 范铜钢,周田芬,曹玉洁.世博效应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3]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 [4]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薛良磊.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6]周开胜.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D],武汉体育学院 [7]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8]马廉祯.武术挖整思辨[J],体育文化导刊 [9]薛良磊,韩雪,任津橘.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以太极拳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研究 概念的界定,是任何学科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同样如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传统武术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程大力认为“传统武术是濒危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从保护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韩雪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中华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其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认定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保持其特性的至关重要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弄清什么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为了确定本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必要界定一个可操作性概念。 2、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解决传承问题是保护的根本目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关键在于促进传承”。如王岗认为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当今拯救传统武术的一根救命稻草,保护的关键是保护传承的主体—人。郭玉成认为保护传承人和关注“农村武术”是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待保护,不仅仅是因为它处于濒危边缘,也因为它的被侵犯和被损害。由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地位低下、受人漠视的状态,一些经济上发达、文化上有财力的强势国家、人群和机构,对我们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非法的搜集和滥用。 3、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研究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继承,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任何事物存在的主要手段。我国许多学者对传统武术文化生存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栗胜夫教授认为传统武术的萎缩速度大于传承速度。并指出以下保护和发展对策:一是迅速构建、启动全国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二是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路子,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传统武术为时代服务。以上学者都以传统武术整个体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了传统武术目前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困境,并提出了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的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