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孟子“三辨”的历史省察与其德性教化的当代思考
小类:
哲学
简介:
处于当代的文化背景下,儒家伦理思想对时下社会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宣扬儒家文化的代表----孟子的“三辩”即“人禽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的角度出发,以“仁”的思想为核心、外在显现的德性教化理论为手段,在重视自我个体道德修养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主体的价值感化和启示作用。
详细介绍:
如何将中国儒家文化与现代国民的素质及社会关系和谐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宣扬儒家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孟子的“三辨”即“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的角度出发,以“仁”的思想为核心、外在显现的德性教化理论为手段,使个人在超出他们自然品行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文化与文明的品格,重视自我个体道德修养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体的价值感化作用。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以及道德精神观念获得活生生的生命载体从而得以传承,最终达到“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的社会氛围。 一 、孟子“三辨”的深刻内涵 (一)儒家“仁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人禽之辨 孟子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及其微小,仅在于人是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隐之心”和仁义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即要坚持主体的反省和注意保存天赋的“四隐之心”。 (二)儒家“仁义”思想的实践核心-----义利之辨 孟子在政治上提出“以德性仁者王”的感化政策,即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他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并且公开的反对暴力、霸权式的政治。 (三)儒家“仁义“思想的社会运用-----王霸之辨 孟子坚持“仁之实,事之亲也;义之实,兄之亲也;”即主体不应讲“利”,不能把“利”放在第一位,反对将“义”“利”等道德规范服从于实际功利的思想,认为这样会造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的局面,从而重申将“仁”、“义”放在第一位。 二、孟子“三辨”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链接 (一)德性教化之一-----要“尽心,知性” “尽心”“知性” 从而在道德认识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知天”境界,自觉实践仁义,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超越自我“养其大”,使国人在本质上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最终感化为道德修养很高的“大人”或“君子”。 (二)德性教化之二-----要“立大体,寡其欲” 将心中故有的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竖立起来,清心寡欲,不以耳目之思为据,从而“正心”,“正己”,存心养性,注重内心的自我。 (三)德性教化之三-------要“勤于思,诸于己” “思则得之,反求诸己”的思维能寻求“善心”,认识“义理”,明白“耻辱”,从而启示国人处事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思想本质入手。 三、孟子“三辨”与其德性教化的当代思考 从人生意义,道德理想,现代法治三方面来说明孟子“三辨”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作为当今精神意旨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发人深省,尤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后人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启示作用。

作品图片

  • 孟子“三辨”的历史省察与其德性教化的当代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 孟子“三辨”的深刻内涵 儒家“仁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人禽之辨 儒家“仁义”思想的实践核心--义利之辨 儒家“仁义“思想的社会运用--王霸之辨 二孟子“三辨”与当代社会困境的链接 德性教化之一--- 要“尽心,知性” 德性教化之二---要“立大体,寡其欲” 德性教化之三---要“勤于思,诸于己” 三孟子“三辨”与其德性教化的当代思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是笔者在学习了四年哲学专业的基础上,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做了详实的读书笔记,同时,又积极的了解了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相关动态,再加上笔者邀请了系内的哲学教授担任本作品的指导老师,因此本作品能够紧扣时代主题,把握科学脉搏,更为重要的是本作品能够从历史省察和当代探索的双维角度入手去探讨孟子“三辨”的理论实践意义,这是本作品的最为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孟子 “三辩”的历史省察与其德性教化的当代诠释,引发社会对其目前构建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判断有全新的审视和关注,使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得以推广,从而由理论上转化为实践上的指导,摆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目标与现实脱节的逻辑困境。

作品摘要

如何将中国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成员的素质及社会关系和谐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宣扬儒家文化的代表----孟子的“三辨”即“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的角度出发,以“仁”的思想为核心、外在显现的德性教化理论为手段,使个人在超出他们自然品行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文化与文明的品格,重视自我个体道德修养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主体的价值感化作用。从而使得儒家文化传统以及道德精神观念获得活生生的生命载体,得以传承。最终达到”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的社会氛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曾在宝鸡文理学院第十届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社科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北京 2004年 【2】孙玉莹 孟子选注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 2007年 【3】阎学通 徐进 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年、 【4】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房克力 李兰芝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龚群 生命与实践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该课题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但较少被国内学者所探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台湾学者袁保新教授,他撰写的《孟子三辨的历史省察与当代诠释》一书,对其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在书中他以现在兴起的国学热为背景,阐述了现在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并未曾真正想将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据为出发点,进而对孟子的三辨之学是否仍然对当下具有价值和意义作了阐明,同时他对身为现代人,又如何吸收其智慧分别从:人禽之辨与人生意义、王霸之辨与现代法治、义利之辨与道德理想三个角度作了深刻的思考,用以说明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