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版纳鱼螈繁殖生态学初步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文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跟踪观察方法,对版纳鱼螈的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掌握版纳鱼螈繁殖期的环境生态、产卵时间、产卵数目、孵卵的时间、胚胎的发育特征和幼体生长的过程等。
详细介绍:
蚓螈目(Gymnophiona)又称无足目(Apoda),是两栖纲中体形最为特殊的一个自然类群,体形长圆柱状,缺少附肢,目前已报道的蚓螈目共有6科33属约17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地区(Nussbaum & Wilkinson, 1989; Wilkinson & Nussbaum, 2006)。蚓螈类物种多在地表以下活动,生活史较为隐蔽,所以它们目前是被了解最少的两栖动物类群 (Gower & Wilkinson, 2005)。版纳鱼螈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它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繁殖能力比较强,平均窝卵数42只(24—68只),但成活率(37.08℅)和畸形率(2.90℅)较低。潮湿的表面和疏松的土壤是巢选择的关键因子,版纳鱼螈的巢构筑在溪流的两边岸上,与溪流和农田的距离非常近,产卵地方的水体要满足幼体生活的最低水平。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大小不同,早期卵的直径为8.03 ± 0.37mm,中期11.03 ± 1.19 mm,后期为11.49 ± 0.83mm。版纳鱼螈繁殖期的气候特征包括大气温度(27.8℃±2.8℃)、大气湿度(89.8% ± 8.1%)、巢内温度为(26.6℃±1.5℃)、巢内湿度为(84.0% ± 12.2%)、巢外土温为(27.9℃ ± 1.33℃)、巢内土温为(26.6℃ ± 1.5℃)。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版纳鱼螈是我国两栖动物蚓螈目中的唯一代表物种,广西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目前国内外关于版纳鱼螈繁殖生态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介于更进一步的了解该物种的繁殖,更好的保护该物种,本文对广西版纳鱼螈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国内现在还没有关于版纳鱼螈繁殖的报道,本实验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跟踪观察方法,对版纳鱼螈的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掌握版纳鱼螈繁殖期的环境生态、产卵时间、产卵数目、孵卵的时间、胚胎的发育特征和幼体生长的过程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版纳鱼螈昼伏夜行,现存数量极少,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版纳鱼螈是我国的濒危物种,研究该物种的繁殖生态学,便于更深入的了解该物种的生活史,以期为更好地保护版纳鱼螈提供可靠的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版纳鱼螈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它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繁殖能力比较强,平均窝卵数42只(24—68只),但成活率(37.08℅)和畸形率(2.90℅)较低。潮湿的表面和疏松的土壤是巢选择的关键因子,版纳鱼螈的巢构筑在溪流的两边岸上,与溪流和农田的距离非常近,产卵地方的水体要满足幼体生活的最低水平。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大小不同,早期卵的直径为8.03 ± 0.37mm,中期11.03 ± 1.19 mm,后期为11.49 ± 0.83mm。版纳鱼螈繁殖期的气候特征包括大气温度(27.8℃±2.8℃)、大气湿度(89.8% ± 8.1%)、巢内温度为(26.6℃±1.5℃)、巢内湿度为(84.0% ± 12.2%)、巢外土温为(27.9℃ ± 1.33℃)、巢内土温为(26.6℃ ± 1.5℃)。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等. 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 .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20. [2]李桂芬, 贝永建, 谭咏军, 蒙绍权, 谢文海, 李家洲. 2010c. 版纳鱼螈的饲养观察. 四川动物 29(1):81-84. [3]叶昌媛, 费粱, 胡淑琴. 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M]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20. [4]温业棠. 1983.广西双带鱼螈及其习性.两栖爬行动物学报 2(2):79-80. [5]Wilkinson M, NussbaumRA.2006.Caecilianphylogenyand classification. In: Exbrayat JM,editor.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Phylogeny of Amphibia. Enfield: Science Publishers Inc.p39-78. [6]Wilkinson M, Nussbaum RA. 1998. Caecilian iviparityand amniote origins.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32: 1403–140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自杨大同1976年为版纳鱼螈命名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版纳鱼螈的分布(杨大同,1984;温业棠,1998)、生存状况(温业棠,1998)、消化系统(温业棠,1990)、呼吸系统(温业棠,1990)、循环系统(温业棠, 1991)、染色体(温业棠 & 庞启平,1998)、线粒体DNA(Andrea E Feller,1998)、骨骼(蒙绍权等,2006)、侧线(李桂芬 & 徐崇仁,2007)、生殖系统(蒙绍权等,2007)、外周血细胞(李桂芬等,2009)、种群遗传多样性、起源及扩散(李桂芬等,2010)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版纳鱼螈的繁殖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