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2万吨,老港生活垃圾场约承担了全市90%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由于当年建造时未考虑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目前面临着土地资源的浪费、垃圾可回收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这些暴露在表面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次生态”污染问题更不容小觑。作品立足老港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引起如上述等“次生态”污染问题,根据实地调研、拍摄、个案访谈最终提出一系列治理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据统计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20.83万人,人口的增长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垃圾处理能力等,目前,上海每平方公里堆积1118.2083吨垃圾,导致垃圾场超负荷运转,对垃圾场周围造成的“次生态”污染问题不容乐观。本项目针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唤起政府、企业与公民的社会责任,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减少垃圾产生量,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通过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场的实地调研与对周围居民的访谈,了解到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较严重。本作品基本思路是1.梳理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处理方式以及其产生的“次生态”污染状况,深入了解企业和居民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内容、形式的实际需求;2.针对现状分析归纳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形成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成因;3.列举美国、日本、德国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先进模式,对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的不足进行反思;4. 总结上述情况,结合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改善的突破口与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

作品图片

  •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项目组针对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问题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唤起政府、企业与公民的社会责任,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减少垃圾产生量,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作品基本思路是1老港生活垃圾场垃圾处理方式及其产生的“次生态”污染2针对现状分析“次生态”污染形成的成因3列举美、日、德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先进模式,反思我国垃圾处理方式的不足4结合实际,提出进一步改善的突破口与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中所有调查数据均属实,所有统计数字均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专业统计得出,所有图片都取自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拍摄得出。本作品注重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分析到位、透彻,涉及的现状问题令人深思,能有效地引起有关部门对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的重视;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具有可行性,对于老港生活垃圾场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老港生活垃圾场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态”污染影响作为切入口,实地走访调研各类受“次生态”污染影响的群体,揭露老港生活垃圾场给周遭地区乃至整个大环境带来的污染及危害,并希望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以及唤起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一定程度上结合作品提出的建议,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并进行实施,使老港生活垃圾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态”污染的产生,恢复以前周围环境应有的和谐,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品摘要

据统计,上海的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19424.6吨,老港生活垃圾场每天大约承担了全市90%(暨17482吨)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对老港生活垃圾场周围造成的“次生态”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本项目针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场‘次生态’污染问题调查”进行跟踪,其目的是为了唤起政府、企业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减少垃圾产生量,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尽管近年来上海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正在稳步提高中,可是几乎所有的垃圾处理厂依然面临无法彻底以“环保无污染”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作品通过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场的实地调研与对周围居民的访谈,揭露 “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严重的“次生态”问题。课题组重点对老港生活垃圾场在运营过程中的“次生态”污染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调查形成的原因背景,挖掘老港生活垃圾场提高处理垃圾方式的潜力,并着重提出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对策和老港生活垃圾场的历史新机遇和新选择,以争取做到最大化减轻“次生态”污染产生的影响,科学化进行垃圾处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检索目录:[1]刘大伟 李伟光 夏术军 城市垃圾焚烧处理中的“次生态”污染与防治[J]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沈阳 110003 2000,(3)12-2 [2]张俊丽 陈家军 垃圾填埋“次生态”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 污染防治技术,2002,(3)15-1 [3]裵照滨 垃圾填埋“次生态”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6)2-3 [4]乔淑滨 刘文铁 垃圾焚烧“次生态”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 节能技术 2003,(1) 21-117 [5]屠进 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各种“次生态”污染的控制[J] 环境与科学 2002,(3) 28-03 [6]黄鹏 浅谈垃圾填埋“次生态”污染的防治[J] 2005,(5) 145-02 [7]唐国卿,徐颖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J] 露天采矿技术 2006,(6)48-03 [8] 李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指南[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9] 王长坤,刘振江,褚一威.国产CMF系统在污水浓度处理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77-79 [10] 汪群慧.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5-66 [11]张小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45 [12] 陈现明,原培胜,白振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J].舰船防化,2005(4):1-4. [13] 高红武.生活垃圾处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65. [14] 詹艳慧, 王里奥, 林建伟.生活垃圾堆放场及填埋场矿化垃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环境卫生工程, 2005(6).52-58. [15]钱学德,郭志平等.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16]周北海,松藤康司等.中国垃圾填埋场的问题与改善方法.环境科学研究,2001.11(3).33-34 [17]冯亚斌,陈全等.对我国垃圾填埋场存在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1.9(1).21-22

调查方式

走访、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图片、照片、现场采访、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国内外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同类课题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由于国外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上已逐渐形成体系,下面将具体对国外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概述。 研究方式的共同点:无论哪个国家的环境研究学者,在这个课题上都会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比如垃圾产生的一些原因,垃圾处理的效率,垃圾回收的途径,“次生态”污染的严重性做出重点探究。综合来说,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的共同研究点就是“次生态”污染的严重性,垃圾处理分类的方式。 研究环境的不同点:美国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对于新技术开发以解决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和如何在源头上控制垃圾污染的方向上,由于美国国力强大,所以美国3000多所高校,几乎都会有对垃圾方面的针对性研究,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自由化的运作,把垃圾处理与市场营运相结合,对于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的研究,美国则更倾向于用高科技去解决此类问题。 日本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对于垃圾的减量化即回收利用以解决垃圾的“次生态”污染,其次对于工业垃圾排放量进行了硬性规定。在具体标准上,日本的研究者体现了专业精神,把具体指标与居民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日本人民的高素质以及国内多年的垃圾回收处理的良好经验,促使日本的研究水平在整个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德国的研究领域更倾向于运用经济和政治双重手腕去解决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研究者注重研究企业效益与社会居民效益之间的关系,把重点更多的指向政府税收以及规范企业行为方面以达到减少垃圾的污染。由于德国处理垃圾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和深受垃圾危害的惨痛教训,和西欧高生活水准的要求,所以在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使用高科技来减少垃圾污染率,更多的是注重回收,从源头上控制。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科技水平,居民个人素质和企业责任心的缺失的限制,中国的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垃圾的污染程度,对人们的危害到处理垃圾的先进模式的创立,到政府如何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控制,再到如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多方面,随着全社会对生活垃圾“次生态”污染的逐渐重视,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处理垃圾问题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