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人居环境市民评价的因素分析——基于郑州市问卷调查数据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分析了影响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因素,即哪些因素显著影响市民对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2010年本小组成员在郑州市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市民对郑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经过理论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环境质量越好,空气质量越高,噪声越小,市区景观越优美,日常购物越便利,市政越公开则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越高。
详细介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6.59%,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居环境对市民的幸福感尤为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加凸显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影响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的因素,即哪些因素显著影响市民对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2011年春季本小组成员在郑州市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市民对郑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经过理论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环境质量越好,空气质量越高,噪声越小,商业服务质量越好,市场供应越完善,城市绿化越优美,政府服务越满意,城市交通越畅通、公园设施越齐全,居民收入水平越满意,则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越高。我们建议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因素。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之而来的城市人居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如何更好的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感,即为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理论与现状进行阐述,结合当前国情,基于郑州市人居环境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市民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提出基于市民视角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进行评价指导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是基于调查研究.所得问卷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性要素。二是基于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特色是基于普通市民的视角,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问卷数据确定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显著性要素。三是研究中结合“定量性”和“满意度”进行分析,通过自己开辟的基于市民评价的新视角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与建设,以期建立新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1年3月的“两会”则将提升居民幸福感作为未来五年各级政府工作的重重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及其评价的研究。而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的利用效应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实际应用所在。同时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以人为本,对城市人居环境市民评价因素的分析就是对此的有益尝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6.59%,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居环境对市民的幸福感尤为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加凸显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影响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的因素,即哪些因素显著影响市民对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2011年春季本小组成员在郑州市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市民对郑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经过理论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环境质量越好,空气质量越高,噪声越小,商业服务质量越好,市场供应越完善,城市绿化越优美,政府服务越满意,城市交通越畅通、公园设施越齐全,居民收入水平越满意,则市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越高。我们建议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因素。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通过学校初选,进入省赛

参考文献

[1] 陈春,吴智刚.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J].城市问题,2007,143(6). [2]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24(7). [3] 邓茂林,张斌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述与展望[J]统计与决策,2008, (23). [4] 樊纲, 武良成.城市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 范恒山.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年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何永.理解“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J]. 北京规划建设,2005. [8] 胡武贤,杨万柱. 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4). [9] 环境保护部.2005—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 [10] 蒋建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为主,走访调查为辅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较早的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相关研究,。《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David L. Smith出版了《宜人与城市规划》倡导宜居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20世纪70年代,城市发展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早在1976年,美国卡普( )等学者在调查旧金山的居民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选择时就得到了有意义的20个要素;后来,诺克斯( )把这些要素分为6大类(美学、邻居、通达性、安全、噪声及令人烦恼的事情),开创了系统调查评价的先例。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包含了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核。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2000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2001年 提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和要素也应包括可持续性。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 )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为城市宜居性提供评价的指标。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主要是把“宜居性”作为重要指标并相对于国外,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自从吴良镛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进行研究以后,人居环境的学术研究才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吴良镛提出的“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理论为中国目前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主流导向。虽然国内学者也已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纵观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情况,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理论成果较多但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成为中国现阶段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建设的尴尬之处。以此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