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课题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与网络、空间五个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并找出农民工拥有各类资源匮乏和自身素质所导致的排斥,指出应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农民工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接纳,促使农民工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详细介绍:
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的社会适应的确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空间等社会各方面的排斥,但最主要的社会排斥是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如同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速度相比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增长水平过于滞后。同时由于农民工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缺乏,都极大地制约了其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导致他们处于被排斥的境地。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合适的制度和社会现实与之相适应。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农民工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制度、市场、社区、文化和住房等不同的方面给农民工以接纳,同时增加农民工自身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使其有条件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这样,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适应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政府制定有利于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政策、法规提供参照,使其更好地保障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而有利于加快进城农民工城市化、现代化。 基本思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从研究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适应程度入手,紧扣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挖掘其中遇到的住房、生活理念转换、生活节奏适应等障碍,进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提供保障,促进农民工城市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文能较好的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问题,并在分析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先进性:问题角度新颖,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民生问题。研究问题深度有一定的拓深。切实做到了从进城农民工最基本、最日常、最关注的方面研究。 独特之处:研究视角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把握我省进城农民工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区别;有利于我省进城农民工认清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城市适应性,提高其市民化程度,为其城市化提供方向,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其他省份提供范式,进而推进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深挖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问题,有利于有关部门针对现实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消除障碍、解决问题,为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品摘要

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但农民工却始终未被城市所真正接纳。本文将社会排斥理论运用到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中,从农民工自身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着手,对社会中存在的对农民工城市化造成极大障碍的社会排斥因素进行梳理分析。试图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农民工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接纳,促使农民工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在信阳师范学院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彼特•布劳.王春光,谢圣赞译.不平等和异质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4).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6]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J].社会学研究,2005,(3). [7]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社会心理科学,2007,(1). [8]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1).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其他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和质量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地农民工在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农民工热潮的不断升级和其作用的日益显现,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然而由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等自身问题和来自城市乃至制度上的排斥,阻碍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农民工并未被城市所真正接纳这一事实,也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国内的研究,有研究者总结认为,近年社会学有关农民工研究主要以两种分析框架为主:一是结构分析。将社会流动放在社会结构中探讨,它首先设定社会是以分层或地位的方式构成的,然后再将流动的概念放入其间来考察;二是社会网络分析,将个体的流动过程看成是其通过建立社会网络来实现的,它不强调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属性,而是强调个体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相对优越位置(渠敬东,2001;翟学伟,2003)。从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放年来看近年大量的研究涉及这方面的题目从社会学角度,近年的研究大致包括: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比如外出的动因、流动方式、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家庭模式、主体意识、失范,等;农民工内部分化或分层状况,比如不同来源地、不同职业群体的研究;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比如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社会不平等、有关管理和社会政策;以及有关社区的研究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