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为了给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生态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其代表性支流设13个监测站,于2010年8月对其浮游生物进行调查研究。按水样采集标准方法采样,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中线水源区进行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详细介绍:
于2010年8月在13个监测站采样。按照由国家环保总局出版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规定的标准采集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所采样品均于24 h内带回实验室做相应处理,参照文献[1,10]处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参照文献实验室浓缩样品进行种类鉴定[2-5]。叶绿素a参照文献[1]测定。 用叶绿素a质量浓度ρ(mg/m 3)评价湖泊富营养化时,常以营养状态指数TSI为评价指标,TSI(Chla)=10×[6-(2.04-0.68lnρ)/ln2],其评价标准是:TSI≤37,贫营养型;37<TSI≤53,中营养型;TSI>53,富营养型。 指示性浮游植物群落划分污染等级的标准是:蓝藻门占70%以上,耐污种大量出现为多污带;蓝藻门占60%左右,藻类总数较多为α-中污带;硅藻门及绿藻门为优势类群,各占30%左右为β-中污带;硅藻门为优势类群,占60%以上为寡污带 [3,5]。

作品图片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了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建立提供提供科学依据,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主要支流建设立13个监测站,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进行研究,给水质做出科学评价。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研究按水样采集标准方法采样,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对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库体和支流进行生物监测,并做出评价。该研究填补了水源区该领域的空白,试验结果可靠,试验方法科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研究给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水质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对水源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也提供了理论数据,在生物监测基础上给水质做出科学评价,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学术论文摘要

为了给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生态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其代表性支流设13个监测站,于2010年8月对其浮游生物进行调查研究。按水样采集标准方法采样,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中线水源区进行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在13个监测站共采集到浮游生物14门449属1287种(含变种),其中浮游植物9门339属1133种(含变种),占浮游生物的88%,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44属82种(含变种),β-中营养型和os营养型均占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19.35%;其中浮游动物5门110属154种(含变种),占浮游生物的12%,包括6种浮游动物污染指示种(含变种)。依据TSI的评价标准,神定河处于超富营养状态,丹江坝上和堵河处于贫营养状态,其他监测站处于中营养状态。

获奖情况

作品未公开。

鉴定结果

无进行鉴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2002 [2] 韩茂森. 淡水浮游生物图谱[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3] 胡鸿钧,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蒋燮治,堵南山.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5]沈嘉瑞.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6] 张光生,王明星,叶亚新, 等.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生态防治对策[J]. 中国 农学通报,2005,20(3):235-257 [7] 高世荣,潘力军,孙风英,等. 用水生生物评价环境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6):174-176 [8] 舒金华.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J]. 海洋与湖沼,1993,24(6):616-620 [9] 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周广杰. 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87-91 [10] 金相灿, 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是汉、丹两江并联水库,界于东经111°01′~111°18′、北纬32°55′~33°48′之间,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流域面积9.5×104 km2,总库容为408.5亿t。中线引水口在丹江口水库的丹江库区下游陶岔处。水源区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平均为53.68%,年日照数2019 h,年均气温15.4℃,年积温5123.3℃,年均降雨量808 mm。丹江口水库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其水质较好,但发生水质污染的因素和隐患依然存在。随着中线调水系统起动期限的邻近(2014年),利用生物学手段对水源区水质作出科学评价尤为重要。 已有大量研究通过生物资源调查或水物理化学监测对湖泊水质进行营养化程度评价,并对其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湖泊中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是现有的理化分析手段无法测出的。众多研究表明将污染物、水相、生物诸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提供有效的水环境管理信息。浮游生物群落是湖泊主要生物群落,其种类和数量变化是湖泊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标,与水体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在水体生物学监测及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丹江口水库建库以来,对水质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汉江库区及中下游。 本研究室前期只对库体的库心、渠首、坝上和大石桥做了连续的生态监测,但对整个库体和支流的浮游生物研究尚未涉及。该研究主要在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库体及其代表性支流进行,从生物学角度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该研究旨在为中线水源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及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丹江口水库水质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供实地试验数据支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