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公众“环境素养”的综合测评与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气候变暖、环境质量下降”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不单纯是环保技术的创新与资金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如何有效提升民众环境素养,这将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动力。
详细介绍:
环境素质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美国学者Roth在1968年率先提出环境素质的概念。中国在1983年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环境素质,而后获得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民众环境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民众环境素质的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以环境资源素养、环境约束素养、绿色消费素养、环境关注素养、环境参与素养、环境素质的个层面为核心,首先从理论层面确定测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小范围的验证,利用SPSS分析软件剔出关联度较低的变量指标,最后在广大的城乡开展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得出了五大层面现今的发展情况及其问题。而后运用行动分析法对我们的一些结果进行了修正。

作品图片

  • 中国公众“环境素养”的综合测评与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以环境素养的七个层面为核心、以城乡各个阶层民众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和行动观察法为手段,在城市、乡村展开调查。期望以此调研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众环境素养的增强,并引起相关学者的思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选取“民众”视角。 2.问卷调查的覆盖面更为广阔。 3.研究方法的集合和重组。课题组将采取多种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采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观察法”对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将是课题 研究的一大亮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依靠环保技术的创新与资金的投入。正是基于这一点,项目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提升民众环境保护素养和促进全民参与,将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动力。 2.只有改变民众的环境素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3.民众环境素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作品摘要

公众“环境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1.总体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素养整体水平较高。 2.环境关注意识呈现多极分化,前景良好。且城市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乡镇民众。 3.非可再生资源的稀缺,唤醒了大众的资源素养。 4.公众的绿色消费素养逐步提高。但是受经济收入的限制,对于目前价格偏高的绿色产品,还难以接受。 5.公众对环境法律保护法律化持支持态度,但公众的环境道德素养受自身利益观念影响较大。 基于“行动观察法”的研究结论修正 1.公众环境法律素养令人满意,而且公众已认识到自己不良的环境道德意识,将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居民绿色消费素养不仅受收入水平的限制. 3.环境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政府机构有较强依赖性. 4.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决定乡镇居民的环境素养水平。 课题组认为,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建立一条完整从环境态度倒环境行为的促发链条,通过一系列环境态度重塑、环境行为引导的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公众的“环境素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论文: 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 2010.12 (CSSCI来源期刊) 2.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优秀调研课题 3.天津理工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全国公众环境素质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1999. [2]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5年度报告(公开版) [EB/OL]. [2006-10-25]. [3]郭建如.中国居民在环境素质与环保态度方面的城乡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 2000(1): [4]栗章凤.公众环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J].环境科与管理,2006.7 [5]陈清泰.关注气候变暖直面生存危机[N].中国绿色时报,2004-01-16. [6]曹丽君.全球变暖将导致百万物种灭绝[N].河北日报.2004-01-10.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全国公众环境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3. [8]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综上所述,课题组对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发现目前在研究上存在着以下的缺陷: (1)研究方式过于单一,多使用问卷调查法或访谈的形式,没有集合不同研究方式的优势,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相互支持的研究方法体系。 (2)对环境素养全方位的实证分析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环境素养传播途径、公众环保认知水平评价、公众最关心的环保问题、公众对我国目前环保现状的评价、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情况的评价等层面展开论述。但是,涉及公众环保素养问题的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或者实证分析的成果甚少。 (3)缺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性研究。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将环境素养归类为某一层面,忽视了环境素养内涵的多个角度,造成了环境的概念缺失。 (4)关于“环境素养”内涵的研究缺乏层次性。国内学者的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环境素养的研究体系,没有对环境素养概念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建立研究层次。而且国内已有的研究定义,大多将研究的范围定义在国内,而缺乏对国外环境素养的调查与研究,造成了研究的片面性. (5)环境素养调查的阶层、地域狭窄。目前的各类调查报告多是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大学生、小学生或者城市居民。对于乡村、企业等其他多个社会阶层人员的调查几乎是一空白,这样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科学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