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为响应国家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给予的高度关注,着力于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本项目以2007年辽宁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为蓝本,结合辽宁省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设计评价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对辽宁省共计50个区或县、140个街道、110个乡镇,273个社区、227个村。调查对象为以四阶段PPS抽样方法获得的以上地区2000名10-17周岁的未成年人。这是第一次省级规模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系统工程、经济学系统模型原理,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综合。通过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我们掌握了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基本现状、制约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具体对策建议,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使用。
详细介绍:
本项目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是我国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这一紧迫要求的产物。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了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全国十三亿人口中,未成年人的比例高达25%以上,不容忽视,同时因其独特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条件,他们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艰巨使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列于首位,提出任务,研究行动措施,归根结底,是缘于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基于上述理念,本项目立足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围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积极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献计献策,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参考。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调查报告的行文思路清晰,从数据中概括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阶段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作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具备科学素质,需要参照的标准主要有:对于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科学素质的未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省10~17岁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达标率为3.24%。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率以及对科技对社会影响的理解率,分别为42.40%、8.98%和53.99%。这是我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 关于影响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因素, 调查报告全面反映了未成年人性别、年龄、民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课外教育投资程度、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因素对科学素质培养的作用力。因为上述差异的存在,辽宁地区未成年人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也不尽相同,并最终作用于单个个体科学素质的形成。 为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特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例如,基于辽宁省未成年人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节目,我们得出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工作的力度的建议。要求辽宁的电视台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信息量,配合科技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积极报导和宣传重大科普活动及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科技成果,最好能开辟科普专栏,鼓励人民群众利用电视互动的方式,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然后由媒体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浅出的予以回答。电视台和电台还应在重要时段安排一定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省科协也应和电视台密切合作,有计划地选择重点题材,摄制一批高质量的科普电视片,经常性地开展优秀科教、科普作品展映、展演、展播和展示活动。

作品图片

  • 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 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项目研究目的: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提高未成年人等四大群体的科学素质,本课题以辽宁省未成年人为样本,就其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项目研究基本思路:(1)问卷调查:使用PPS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2)数据分析:总结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总体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编撰研究报告:提出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以2007年辽宁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为蓝本,结合辽宁省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设计评价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指标体系。这是第一次省级规模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和提纲,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经济学系统模型原理,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于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使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和民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回归到个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合理价值。本项调查报告有助于了解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能够实现监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政府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最终着力于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作品摘要

本项目立足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围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积极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献计献策,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参考。本项目调查报告的行文思路清晰,从数据中概括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阶段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作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作品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研究方法 二、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基本状况;对科学的理解;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 三、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科学素质发展状况不平衡;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单一;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差强人意;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 四、提高辽宁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有提高认识,把科学素质列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多渠道的科普宣传;加强科普场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树立农村科普新观念;建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调查观测网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研究报告已提交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研究成果拟在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

参考文献

[1]王凡.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探略.北方丛论.2003,(1) [2]游雪晴.下世纪公民你合格么?科技日报.1995-6-11 [3]翟立原.教育设计与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中国科技教育.2003,(2) [4] 毕晨辉.青少年科技大家谈.科技辅导员.2000,(2) [5]唐剑英.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湖南教育.2002,(19) [6]徐巍.实施科技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辽宁教育.1999,(22) [7]庄秀娟.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引进与咨询.2005,(7) [8]马素芹.需要不断创新.决策探索.2001,(10) [9]李大光.科学素养研究.科普论坛.2000,(9)

调查方式

PPS抽样,入户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立足国内,放眼环球,虽然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尚未形成专门的课题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这一领域依然存在空白,有待开发和研究。而与之类似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已经扎根国际和国内,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这也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调查工作提供了诸多学习和借鉴之处。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组织了世界上最早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而且其多年的调查结果被编入《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中,成为美国国会和白宫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依据。在美国1979年miller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英、德、法、日、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同类的调查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更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政府、有关团体和专家学者日益重视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其中欧美各国对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亚洲,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韩国等也开展了该项研究。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1992年至今,中国科协已经进行七次全国规模的科学素养调查,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省市也开展了此项调查。 课题指导教师所在课题组自2000年起,受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委托,先后在辽宁省及沈阳、葫芦岛、本溪、锦州、盘锦、丹东等城市分别成功开展了多次公众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活动,研究成果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普发展规划、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