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实地考察研究北京建设国际语言环境的背景,并根据 “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从多方面对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了北京目前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和北京在该体系优化上所做出的努力,对高校学术资源在优化过程中的能力进行了探索,奠定了坚实的软基础。
详细介绍:
“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旨在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外语标识纠错工作,收集北京市各类公共场所外语标识信息,规范外语翻译用语,从而提升北京服务国际需要的工作水平。 本文由“纠错行动”承办小组负责人及成员撰写,通过梳理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实地考察研究北京建设国际语言环境的背景,并根据首次 “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从多方面对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了建设世界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北京目前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和北京在该体系优化上所做出的努力,对高校学术资源在优化过程中的能力进行了探索,奠定了坚实的软基础。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通过参与外语标识纠错行动,能有效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的观点。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论文在对北京公共场所现有标识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与现状,旨在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这一伟大进程做出一定的贡献。 思路:借助“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总结了北京市公共场所标识现状;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分析其建设中的现状、问题并总结经验;最后结合历史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对北京公共场所标识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语言服务体系世界化的构建研究,从更深层次上讲,即为北京城市建设基本方式的渐趋完善与进步的研究。由原来简单地执行命令耗材费力,发展为发动具备专业技巧、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充分调动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活力与资源,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改革创新精神。相信此次创新之举必将成为中国其他日趋国际化的城市的优秀标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都北京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双语(中英),甚至三语(中英法、中英俄)标识已广泛建立,但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北京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素质。因此,完善与修正现有标识、建设多语种标识,并总结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来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公共场所标识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借鉴,将为北京市文化软实力的增长与国际形象的提升做出重大的贡献,使之在迈向世界城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品摘要

世界城市(Global City )一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首先提出,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 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在聚集世界知名企业和人才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已俨然获得“国际会议之城”与“国际旅游之城”的称号。因此为了建设世界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旨在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外语标识纠错工作,收集北京市各类公共场所外语标识信息,规范外语翻译用语,从而提升北京服务国际需要的工作水平。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实地考察研究北京建设国际语言环境的背景,并根据 “首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从多方面对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了北京目前的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和北京在该体系优化上所做出的努力,对高校学术资源在优化过程中的能力进行了探索,奠定了坚实的软基础。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SISU猴哥,新浪博客 [2]《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 [3]北京市民讲外语网 [4]《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2011-2015)(征求意见稿)》,来源:) [5]《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翻译界人士共同研讨“公示语翻译与语言环境建设”》 [7] 萨斯基娅·萨森.全球城市.1991. [8] 连玉明.世界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9]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 2004. [10] 宋振文.世界城市的高端文化生活标识.

调查方式

一方面通过志愿者实地考察和总结整理,通过“首都公共场所标识纠错行动”,获得直接资料。另一方面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主要通过图书查阅、网上浏览以及请教相关专家等方法来收集相关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际语言环境服务体系构建即世界城市建设中语言环境服务体系的构建。本论文旨在研究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语言环境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也即世界城市建设方法研究。 对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进行系统研究始于英国城市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1966年他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对世界城市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系统性的描述,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 7 条标准。之后,1986年,弗里德曼又发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用国际分工理论来解释世界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七个评估指标;1991年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以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程度来划分世界城市;1997年卡尔•艾博特(Carl•Abbott)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理论,按照经济专门化功能把国际城市分为三类:国际生产、通路和交易事务型城市并制定了衡量这三类城市的评价指标。 进入21世纪后,对世界城市的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依据进行重新审视的论著很多,不仅重视跨国公司组织、政府行为、空间结构、适宜居住及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世界城市的结构及机制影响的研究,也关注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各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而近年来,随着北京大力推进建设世界城市进程,特别是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构想,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国内也开始关心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和评价体系,但多集中在少数学者的观点,并且多数都是单篇文章、零星的观点,很少有规范的系统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开展的研究。2010年3月,由他带领的一批研究者,将北京的传统文化遗产与高新技术、创意产业等世界城市的必备元素相统一,将城市的营销管理与品牌建设相联系,以学者的视角,为北京的世界城市构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学理上的支持。《北京:走向世界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就着力回答了上面的几个问题,为北京的世界城市构建设计了全面、合理,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相比国外的世界城市研究,我们在各方面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如何将北京市建设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城市,如何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成功的构建一个国际语言服务体系,这是当下必须好好研究的问题,这也是笔者的着眼点所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