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课题组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滨海新区调查研究,阐述新农保推行现状,探究参保率影响因素。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本文运用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解释现象的原因,提供政策思路。 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创新两种新的给付模式,并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学理论,从政府行为、基金运作、制度建设等多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项目主要观点是,社会保障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目前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客观上存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差异显著的事实。而新农保正是中国转型期弥合这条“裂痕”的过渡性制度设计。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与之最大的区别在于农民占总人口比重大这一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必须遵循渐进、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政府财政承受能力。 因此,参保档次、保障水平的设定本身就是政府与民众博弈的结果。民众从自身经济理性出发,需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参保与否取决于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源于自身的属性。除此之外,其他制度因素、社会因素也影响着整体参保率。同时,这也暴露了新农保在试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保障水平低、激励机制不足、“土地换农保”看法的不一致性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既有政府在财力方面的考虑,又有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支持。另外,政治上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基于思维角度的不同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才造成今天新农保的某些困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政府行为、基金运作、制度建设等多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其一,主张政府将基础养老金调节制度化,根据精算推演改变目前的给付模式以及重新调整激励机制。其二,主张市场应在新农保的运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主要体现在逐渐放开农保基金运作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进军农村作为社保的必要补充上。其三,根据民意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民众和政府的期待。

作品图片

  •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 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建立在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之一——天津滨海新区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走访人保部门、当地政府和对当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项目以数据为支持,以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试图比较客观地厘清现行新农保的基本脉络,验证影响参保率的因素,总结新农保试行中的主要问题,揭示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和制度缺陷,为政府调整制度框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选题扣紧时代主题。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新农保推行的现状,深入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的思考。 2.调研目的地的选取体现了地方特点和指标意义。滨海新区作为转型期中国的一个缩影,研究它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具有前瞻意义。 3.本文特色在于以经济学重要分支理论为基础,对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视角独到。 4.本文构建的精算模型科学地测算当前给付模式下的保障水平,并创新给付模式,具有理论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课题组通过调研观察新农保在滨海新区的推行现状,探究参保率影响因素,从经济学的层面深度剖析现象。这对于政府重新调整新农保制度架构有参考意义。 2.结合滨海新区实际与农民意愿,使农民的心声得以系统的展示。项目组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也为未来天津市完善社保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3.“新农保”问题属于“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本文对于社会认识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品摘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滨海新区调查研究,阐述新农保推行现状,探究参保率的影响因素。在问卷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解释现象的原因,提供政策思路。理论分析显示,正是基于思维角度的不同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才造成今天新农保的某些困局。 论文构建的新农保“缴费-支付”精算模型表明,现行给付标准无法保障参保人在平均期望寿命内的基本生活。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创新两种新的给付模式,并针对影响参保率的因素,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学理论,从政府行为、基金运作、制度建设等多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1年5月,《今晚经济周报》、人民网•天津视窗、《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媒体对课题组进行了专访,并对研究项目进行了报道。 2.2011年5月27日,项目组获得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城市经济》寄送的用稿通知,该文将在2011年6期登出。 3.2011年6月,作品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南开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4.2011年6月3日,项目组获得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城市经济》寄送的用稿通知,研究成果将在2011年7期登出。 5.2011年6月,作品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天津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2009 【4】 关于印发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规定的通知(津政发〔2009〕22号),2009 【5】 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规定实施细则(津劳社局发〔2009〕22号),2009 【6】 李迎生.论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现阶段的政策选择[J] 社会学研究,2001(5) 【7】 樊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2(1) 【8】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J].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探索,2003(5) 【9】 张本波.逐步推行强制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北方经济,2008(6) 【10】 吕学静.日本:三大步解决农民养老[J].中国社会保障,2010(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统计、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新农保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 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特殊的国情使得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于农村的制度转型。 郭秀亮、范作雄(1997)认为,再近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在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实现了质的跨越。中国农村有必要,且已经初步具备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王凯、雷丽(2001)认为农保制度改革是城市化背景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人口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江胜(2007)提出,农村保障的欠缺是造成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而且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农保势在必行。刘昌平(2008)从农村社保现状和老龄化两个角度阐述了新农保推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李迎生(2001)主张农保制度改革应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社保改革相结合,以实现城乡整合为目标。董琪、吕康银(2011)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论证新农保的实施会实现参保人的消费者剩余,带来个人福利增加。 2.新农保制度模式选择 国外发达国家在其特定历史阶段也实行了各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 日本《农民养老基金法》(1970)规定,允许拥有一定规模土地的农民,秉承自愿原则,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缴费时限下限为20年。德国《农业社会改革法》(1995)完善了农保制度。项目实行强制参保,依据应税收入确定保费,资金由个人缴费和联邦财政共同筹集,但后者占主体部分。 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有探索。王树和(2006)从中国国情出发指出,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宜模式应该是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并重的双层组合模式。刘汉屏,李英娟(2006)将农民划分为四类群体,提出分层分类式农村养老模式的理论。 3.新农保试行存在的问题 关于问题发掘方面,郑秉文(2009)指出,新农保政策存在中央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城乡老年人享受养老金待遇差别过大等问题。苏东海、周庆(2010)基于数据发现,新农保试点仍存在参保率低、待遇水平低和异地接续手续繁琐等问题。肖金平(2010)提出,现行新农保公平缺失,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筹资机制不公平等方面。张开云(2011)则从立法缺失、基金监管堪忧、基金运作受限等多角度阐述了目前新农保的制度困境。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