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规划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该作品对成都市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及断面形式的分析对比,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横向综合研究,抽象出城市河流滨河线性绿地空间的普遍形式,提炼出适用于城市河流的最优景观格局。 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以期为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景观建设寻找一种协调的构建途径。
详细介绍:
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 研究组对成都城市河流府南河进行4次(分四季)全线实地踏勘,采用访谈、测绘、拍摄等方法取得实际数据资料,历时两年,为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证依据。 该作品以国内外滨水绿地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对成都市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及断面形式的分析对比,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河流管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横向综合研究。 总结出一般河道空间断面特征(抽象出对应的模式),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每个模式平面进行分析,寻求最优景观格局;同时,对河道空间节点竖向分层,经剖面梯度分析,提炼出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护岸的做法及滨河景观植物配置。从而建立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 最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水鸟——白鹭鸶为例,通过对区域内的白鹭鸶调查分析,确立白鹭鸶的分布与绿地类型、结构间的关系。正向为建立定点鸟类保护栖息地提供依据,反向验证了研究组提出的最优景观格局(模式)的科学合理性。

作品图片

  •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规划研究
  •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规划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以成都府南河为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建立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的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为城市河流建设改造等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作品对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及断面形式的分析对比,从其地域文化特色、形态空间、生态环境等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和季相考虑,为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景观建设寻找一种协调的构建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时效性:“十一五”国家提出加强水资源规划等的实施。 (2)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对成都城市河流府南河进行实地踏勘。 (3)交叉学科研究 (4)比较研究:通过对河流在不同季节、不同区段景观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对比,以及对以往治理经验理论的比较,进行研究。 (5)河道空间研究 (6)水鸟分布研究:以最常见的水鸟——白鹭鸶为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贯穿城市的滨河景观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正确应用景观、生态等设计理论及手段,营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景观。对推进田园城市的进程,提升和彰显城市形态魅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对成都市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及断面形式的分析对比,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河流管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抽象出城市河流滨河线性绿地空间的普遍模式,并给与相应的优化措施、滨河景观植物配置和季相考虑;提炼出适用于城市河流的最优景观格局,建立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最后通过对府南河的水鸟白鹭鸶的调查分析,间接验证了最优景观格局的科学合理性。为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景观建设寻找一种协调的构建途径,实现“自然、人类、水体”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

该作品曾于2010年6月,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鉴定结果

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参考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滨水景观设计》 《日本滨水空间》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方面,刘滨谊教授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化滨水驳岸”的建议。他认为滨水区是一个包括了陆域、水域和湿地三种形态的复合区域,在这样的复合区域中蕴涵了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现象,建议架空人工构筑物,在滨水驳岸的处理上尽量减少人工改造的痕迹,保留和创造生态湿地。俞孔坚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书中提到:在景观生态学上,水域生态系统是物种多样的生态敏感区域;河流是一个连续性的景观元素,是天然的廊道,具有廊道的生态功能;同时,作为河流廊道的主体一一水又是自然环境最活跃的因素,是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换的重要角色;地球上的热量输送和气候调节都要靠它起作用。李冬环、吴水田在《滨河区—城市公共休闲场所的规划研究》中,从滨河区的景观美学、心理及文化、滨河区土地的集聚效应三方面论证了滨河区应作为城市公共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应君等在《长山河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对长山河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中引用了哈弗生物学家威尔森(E.O.Wilson)在1984年开创的亲生命性假说(The 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人类天生与其它生物有着亲密的情感连接,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人类天生喜爱绿色的植物蓝色的水,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观体验。王涵、黄丽在《城市滨水旧区空间重构的瓶颈与对策研究_以上海市长风新村街道沿河旧住区为例》从社区调查和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城市滨水旧区空间重构与对策进行研究。在护岸景观设计方面,常禹等在《景观边界研究概况》提出护岸应是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作为景观边界的水岸是连接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缓冲带,是具有长度和宽度特征的生态交错带。郭屹岩在《城市滨河生态适应性护岸的景观设计初探》提出了城市护岸景观设计方法: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护岸的景观结构、功能和设计方法,同时对其景观格局的布局、关键地段识别、生态特性规划、空间属性规划进行分析和优化,使得城市护岸的景观研究更符合生态学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