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其沿线先后崛起一大批繁华城镇,遗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本课题聚焦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现状,试图通过建立现代适应性评价体系,对进行其现代适应性的研究,从而为其保护、更新与再生提供依据和方法。
详细介绍:
现状问题:运河是全世界遗产中的稀缺类型——遗产运河,同时又可被划为文化线路,是多种遗产类型叠加的有机体,是活的文化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运河沿线先后崛起一大批繁华城镇,遗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具有着较高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综合价值。2005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京杭大运河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角色被取...(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课题以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以沿线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借鉴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和采用现代适应性评价体系,对沿线历史建筑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更新措施。 研究的思路:以现代生态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综合理论为基础,从建筑与环境艺术的角度对运河沿线历史建筑与环境作进一步综合考察,分析运河变化对沿线建筑环境艺术影响,评价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探讨保护对策设计原则。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课题基于大量的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问卷调研,建立资料库。课题中指定的评价体系权重和建筑分类都邀请相关专家指导、确定。 先进性:目前,与大运河相关的研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保护呼吁和遗存挖掘上,对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还未见有涉及。课题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独特之处:建立历史建筑现代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以便多学科交叉、多尺度分析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热衷于“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背景下,很多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已经或面临被拆和改造。另一方面,目前的很多对运河沿线历史建筑遗产的现有研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为申遗服务的保护呼吁和遗存挖掘上,缺乏相应的应用性研究。 综上,本课题研究正是在指导滞后导致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及时提出的,聚焦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现状、保护与再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品摘要

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建筑是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综合价值。目前,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背景下,运河沿线历史建筑面临着重要的“十字路口”。本课题依托刚刚立项的教育部课题《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属于其一个子课题。 本课题以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运河杭州段沿线历史建筑现代适应性情况。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在第三、...(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得2011年浙江理工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本课题所依托刚刚立项的教育部课题《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的现代适应性研究》,属于其一个子课题 。

参考文献

[1]王云.近十年来京杭运河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3):12-19 [2]桑希臣.千年古韵——京杭大运河[J].文明之旅.2007(3):70-73 [3]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阮仪三 王建波.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现状、价值和保护[J].中国名城,2009(09) [5]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界对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已涉及运河变迁发展史、水利工程、漕运史、运河城镇史、经济社会史等方面。近几年各界专家学者和沿线城市从遗产价值及保护的角度相继开展调研工作。可具体到运河沿线的建筑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界呼吁: 文保专家郭旃、谢辰生、单霁翔和运河三老(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等,从建筑与文保工作双向出发,多次强调了沿线历史建筑对遗产组成和申遗的...(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