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学生视角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调查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了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差异,并运用回归分析与因子分析探寻出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所得研究结论对于改善学生学习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借鉴价值,有助于完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本作品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有益探索,体现了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注与期盼。
详细介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截至2009年,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达到了660所,是部属本科院校的六倍。地方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然而地方高校数量的快速扩张,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的服务对象,又是大学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多数学者认为学生学习行为是大学学风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基于对我们自身学习行为和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切实问题,探索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真实的数据。 基于对某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的调查,首先,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全面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探究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相关性的大小,发现地方高校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学科学生对专业与教学满意度存在哪些差异。接着,从教师教学层面上,探寻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最后,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面,为提升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结合该校多年来对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通过对该校建立的拔尖创新人才试点学院的全面调查,反思该校“两段式、模块型、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高校开展的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了解该校教风学风建设所获得进展和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该项建设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作品图片

  • 学生视角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调查
  • 学生视角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调查
  • 学生视角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调查
  • 学生视角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教学质量也成为大众化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品基于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存在的差异;从教师教学层面,探寻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反思某校“两段式、模块型、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从学生视角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选取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探讨了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差异,评价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建立回归方程探索了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对相关理论给予了实证上的支撑,总结并反思了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改革提供了帮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善学生学习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借鉴价值,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风学风,从而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教师应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并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时间;学校应推进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风、学风。

作品摘要

本作品主要从学生学习行为、教学有效性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展开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如课前预习与学业成绩关系较密切;师生交流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差异分析。经方差分析发现经管类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满意度上均高于理科、文科和工科类学生,并从教学方法、成绩评定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经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因素中,时间是首要发展的因子,其次是教学适宜水平和激励,最后是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应分清轻重缓急,有机结合四个因子,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教风学风建设效果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学院学生在教学满意度、学习行为上整体好于其他学院;高年级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多于低年级,但求知欲被激发状况较低年级学生差。教风学风建设对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效果明显,但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效果待加强。随后从创新型师资、学习习惯及评价体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大学生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调查研究》一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地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学满意度相关性分析》已投CSSCI杂志《高教发展与评估》,将在2011年第4期发表。 3.《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满意度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基于某省属高校的案例研究》已参加2010年7月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会议,已被大会接受为会议论文。 4.《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满意度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基于某省属高校的案例研究》收录在“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科技发展论坛”的会议论文集里。 5.《提高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已于2010年12月被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接受为会议论文。

参考文献

[1]陈晓端, 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和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5(8). [2]龚成. 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J]. 教育探索,2009(3). [3]韩延明. 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李元元. 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5]刘宝存. 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6][美]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姚梅林等.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7]宋志刚,谢蕾娜,何旭洪. SPSS16实用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8]岳晓东. 大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9]赵军.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调查研究——以湖北三所高校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有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研究国内外文献众多,许多学者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大学学风的重要体现。有学者发现目前大学生学风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状态较差等问题。有的学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学习努力程度、学生群体关系、教师的教学、办学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人有显著影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学者采用关联分析和综合因素分析,认为学生学习行为受到学习目的、课堂、教育内容、教学管理模式、社会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场境—过程—结果”分析范式、“表层分析范式”、“知识基础分析范式”。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ot Slavin)提出了系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认为教学质量、教学适宜性水平、激励、时间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OECD在23个国家中开展的“教与学的国际调查”(TALIS)发现教师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会阻碍有效教学。国内学者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效教学的特征、标准和教学策略,特别是有效教学行为及教学策略。有学者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作为指标,建构出“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一贯重视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大学的创造力研究中心,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外辅导和学术环境等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在大学课程结构和评价机制中引入创新教育,并用现象学方法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做了分析。国内学者认为大学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本科人才教育模式,认为美国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我国借鉴。有学者从思维层面、人格层面、哲学层面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主要障碍是思维标准化与知识无活力化。 关于大众化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研究,对学生行为和有效教学的研究不足,多数都基于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而量化研究的成果相对偏少。基于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定量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