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汉魏时期河陇地区道教传入史略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后汉书》、《三国志》、《道藏》、出土汉简、甘肃各地方志等历史资料,对河陇地区道教的传入加以分析。认为河陇地区与巴蜀地区地理关系上紧密相连,天师道即传入河陇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秦汉时期在河陇地区本身就富有原始道教的巫鬼道、方仙道、黄老道的文化基础,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奉道的巴氐、賨人迁入陇右,这些西迁的少数民族就此将天师道带入河陇地区
详细介绍:
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约公元二世纪),首先出现的教团有太平道和正一道。东汉末年,张角始创太平道,传播于中原地区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陵则创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亦称五斗米道、天师道,其传播范围则在西南益州的巴蜀、汉中地区。 甘肃地区可大致分为秦陇、陇东、陇西、河西几个区域,大多与巴蜀、汉中相邻。而秦陇地区位于中心,是沟通河陇地区的交通枢纽,亦是西南益州的巴蜀、汉中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孔道,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自然可以促进相邻地区的文化、宗教信仰交流,道教自然不会例外。而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巫鬼道术”普遍流行,有着丰富的巫鬼道、黄老道、方仙道思想,这些都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构成成分,为早期道教在当地立足、流播提供了优良的沃土,客观上为道教的传入奠定了思想基础。 建安二十年(215年),汉中张鲁政权为曹操所灭,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汉中民众随曹军北迁至陇右、略阳地区。天师道由这些北迁之信道民众带入秦陇地区,在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氐、羌族中流播,并逐渐影响到当地的其他原住民,此事成为天师道向河陇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契机。四川西北、秦陇山地以至河西、青海自古以来就是氐、羌族世代居住之地,拥有宗教传播的地域、文化优势。汉末以来,这种大规模地域间的人口流动,客观上自然会带动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交流,不免促使天师道教在秦陇地区的流播。加之汉末巴氐、賨人北迁至略阳、汉中,与西北氐、羌族杂居,两者之间有着类似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致使天师道教信仰在秦陇地区流传当不足为怪。并依托地理交通优势,沿着河西故道氐、羌族聚居区一路西传,进入陇西、河西地区。 最终天师道在魏晋时期遍布河陇,普建道观,在秦陇地区与西部河西走廊形成一片与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峙、交融的广阔天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后汉书》、《三国志》、《道藏》、出土汉简、甘肃各地方志等历史资料,对河陇地区道教的传入加以分析。认为河陇地区与巴蜀地区地理关系上紧密相连,天师道即传入河陇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秦汉时期在河陇地区本身就富有原始道教的巫鬼道、方仙道、黄老道的文化基础,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奉道的巴氐、賨人迁入陇右,这些西迁的少数民族就此将天师道带入河陇地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的研究内容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分析之上,完全采用第一手材料,尽量做到内容翔实可靠,论证严密。 文章力图在前人相关道教史的作品基础之上,利用现有的地方史料和相关材料梳理河陇地区道教史,理清本地道教传入的大致时间、和传入的基本状况。 同时考察道教与汉魏时期河陇地区少数民族之关系,揭示本地区少数民族在道教文化传播方面的历史功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内容以汉魏时期甘肃地区道教史为研究对象,对补充甘肃道教史研究有一定作用,为梳理甘肃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力图为甘肃道教历史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作品摘要

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约公元二世纪),首先出现的教团有太平道和正一道。东汉末年,张角始创太平道,传播于中原地区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陵则创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亦称五斗米道、天师道,其传播范围则在西南益州的巴蜀、汉中地区。 建安二十年(215年),汉中张鲁政权为曹操所灭,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汉中民众随曹军北迁至陇右、略阳地区。天师道由这些北迁之信道民众带入秦陇地区,在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氐、羌族中流播,并逐渐影响到当地的其他原住民,此事成为天师道向河陇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契机。四川西北、秦陇山地以至河西、青海自古以来就是氐、羌族世代居住之地,拥有宗教传播的地域、文化优势。加之汉末巴氐、賨人北迁至略阳、汉中,与西北氐、羌族杂居,两者之间有着类似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致使天师道教信仰在秦陇地区流传当不足为怪。并依托地理交通优势,沿着河西故道氐、羌族聚居区一路西传,进入陇西、河西地区。 最终天师道在魏晋时期遍布河陇,普建道观,在秦陇地区与西部河西走廊形成一片与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峙、交融的广阔天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获西北民族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文章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可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四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部分章节。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各地方志参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出版甘肃省地方志。 中华书局版《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版。 参考论文均来自中国知网文献库。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河陇地区乃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的简称,大致包括今天甘肃全部,青海、宁夏、陕西一部。甘肃地区则可大致分为秦陇、陇东、陇西、河西几个区域,大多与巴蜀、汉中相邻。从汉唐以来河陇地区就是东西文化汇集与交流之地,道教自然不会例外。 我国道教研究大致肇始于20世纪初,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道教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和过去的阶段相比,已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这期间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以《道藏》为首的道经研究;道教史和内外丹术与科学技术史研究;道教哲学思想、道教伦理思想研究;道教与中国文化研究;道教斋醮科仪符咒法术研究;道教音乐研究;道教与文学艺术和美学研究;道教神仙信仰研究;道教医药养生与环境保护研究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道教综合介绍与工具书编纂和资料汇编,翻译介绍国外道教研究成果。 所以说,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道教研究方面成果非凡,涉及领域极广。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地域性道教史研究方面,各国学者研究都有所不足,仅有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代表性专著如:《四川道教史话》,李远国著,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楼观道源流考》,王士伟著,199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杨立志合着,1993年华文出版社。《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樊光春著,199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香港与澳门之道教》,黄兆汉、郑炜明著,1993年香港加略山房有限公司。《台湾道教源流》,赖宗贤著,1999年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郭武著,2000年云南大学出版社。《瓦屋山道教文化》,李后强主编,200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新编北京白云观志》李养正,2003 年宗教文化出版社。《云南道教史》,萧霁虹,董允著,2007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可见,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以青城山为中心的四川地区、以武当山为中心的湖北地区、终南山为中心的陕西地区、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江西地区等道教主要流派诞生地。 河陇地区道教研究专著以及论文主要集中在以敦煌道教文献为基础的研究范围之内,且时间点大多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汉魏时期河陇道教研究作品极少。对于河陇地区道教的传入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论,本文在考察地方志与出土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将这个时间点细化,为甘肃当地道教史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为认识甘肃、宁夏地区悠久历史文化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