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小类:
管理
简介:
武广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旅游空间结构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交通的改善带来了游客出游行为的变化,游客行为在地理空间的集聚或扩散表现为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从游客行为的视角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三大主要素的变化,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空间结构的构想,以期促进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介绍:
武广高铁串起武汉、长沙和广州三点,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连成一片,并向港澳地区延伸,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率先迈进“高铁时代”。以武广高铁为轴,一个独一无二的“3小时”旅游圈正在形成。 本文选取武广高铁辐射区(通过的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行为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基本现状,利用资源集聚度测量旅游目的地资源的集聚效应,运用引力半径、集中度指标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采用优势运输区间模型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的旅游交通格局及其产生的影响,以此探讨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三大要素(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地)的变化。宏观把握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并对武广高铁辐射区在“后高铁时代”下的发展适时性地提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 该研究为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实践指导,也为全国高铁辐射区空间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模式示范。

作品图片

  •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探寻武广高铁引起的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变化,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及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选取武广高铁辐射区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行为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潜力基本现状,探讨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三大要素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空间结构呈现“点—轴”模式,并向“点—轴—带”结构转变,旅游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并提出构建“一带、两轴、三圈、四极、五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构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关于武广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较少。本作品把握时代脉搏,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将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运用最新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辅之问卷调查,以游客行为的独特视角来探讨武广高铁所带来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在旅游业发展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为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高铁时代”的背景下,以游客行为的视角,探讨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结合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对武广高铁辐射区及其他即将开通高铁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给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选取武广高铁辐射区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行为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基本现状,利用资源集聚度测量旅游目的地资源的集聚效应,运用引力半径、集中度指标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采用优势运输区间模型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的旅游交通格局及其产生的影响,以此探讨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三大要素(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地)的变化。宏观把握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寻求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 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经济格局变化明显,市场空间整体放大,“时间替代机制”效应显著,区域交通网络化格局不断完善。武广高铁辐射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点—轴”空间布局模式,并向“点—轴—带”结构转变,旅游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并提出构建“一带、两轴、三圈、四极、五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构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高铁时代下武汉酒店业发展建议报告》曾获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奖

参考文献

[1]赵明,吴必虎.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34—140 [2]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5):620—626 [3]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288. [4]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36. [5]王欣,邹统钎.高速铁路网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0,30(7):1189—1194. [6]王炎灿.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6. [7]梁雪松.基于双重区位空间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机遇探讨——“武广高铁”开通视阈[J].经济地理,2010,30(5):859—864. [8]Kiyoushi Kobayashi,Makoto Okumura.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 997,3 1(1):39—56 [9]马晓龙.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52. [10]Kingsley E Haynes.Labor Markets and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s: the Case of High-speed Trai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 1(1):57•7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 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自发、文件、亲临实践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外关于游客行为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游客行为的研究,起初仅限于探讨游客个体行为的本身属性,随后转变为游客消费全程研究,探讨具有不同特征的旅游者在出游动机、旅游行为、旅游决策、目的地选择、空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特征。 而国内外学者对游客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空间行为方面。保继刚以北京为例从旅游动机、偏好、决策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吴必虎等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偏好行为的基本规律;谷明从游客心理体验、社会互动和经济支撑等多维角度对游客行为进行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游客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旅游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提供了依据。 二、国内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和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两方面。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研究来看,Gunn(1988)最早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地带的概念,认为它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个要素组成;Leiper(1990)将旅游系统看做是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反映了旅游子系统空间上的关系;而Pearce从区域旅游供给的角度,探讨旅游空间结构五大影响要素,即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相互关系。在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方面,Lundgren 、Hills(1977)和Britton(1980)则建立了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着重探讨在旅游行为上边远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以旅游目的地居多,关于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吴必虎(2001)将旅游系统划分为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大要素;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2004)以西安市为例,将旅游目的地区分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3种空间要素,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着手,探讨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在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化研究方面,陆大道在区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