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铜陵作为一个仅有70万人口的小城,早在2005年年底就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取得全国瞩目的成效,“均衡教育”品牌享誉全国。然而铜陵市政府希望在“十二五”期间不断丰富“均衡教育”品牌内涵,使得均衡教育理念不断向纵深推进。本团队成员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对铜陵市均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详细介绍:
均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铜陵市各项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均衡教育”品牌享誉全国,形成各地争相效仿的“铜陵经验”。 然而,我们认为新的历史时期铜陵市均衡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完善空间。要提高铜陵市整体教育水平,扩大铜陵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均衡教育”品牌就必须深刻认识到铜陵市均衡教育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 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先后两次对铜陵市部分学校进行考察,并走访相关部门的工作者,取得了关于铜陵市均衡教育现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并对此加以科学分析,得出鲜活的数据,希望能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在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铜陵市均衡教育领域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铜陵市均衡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提出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建议,有利于推动铜陵市教育均衡继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创建“幸福铜陵”提供雄厚的物质和人才保障。

作品图片

  • 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研究
  • 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研究
  • 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研究
  • 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纵深拓展策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世纪以来,铜陵市教育局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均衡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铜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我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提出铜陵市“均衡教育”纵深拓展策略,拟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证调研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分析现状,指出问题,最后结合我们的体会,对“均衡教育”纵深拓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010年12月6日至7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合肥隆重召开,紧接着铜陵市召开市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副市长张梦生发表讲话,对铜陵市均衡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同时明确了“未来五至十年,我市教育工作将以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值此会议闭幕之际,我们对铜陵市均衡教育纵深发展问题进行了深思,并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铜陵市“均衡教育”品牌的纵深打造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推动铜陵市教育均衡全年发展,能切实解决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创建“幸福铜陵”提供雄厚的物质和人才保障。我们也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作品摘要

均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铜陵市各项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均衡教育”品牌享誉全国,形成各地争相效仿的“铜陵经验”;然而,我们认为新的历史时期铜陵市均衡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完善空间。本文在对铜陵市均衡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均衡教育理念、拓展均衡教育品牌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供地方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荣获第四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湖北的基础[J].世纪行,2006,(1):29-30. [2]刘群.均衡发展的新思考———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述评[J].人民教育,2009,(23):10-11. [3]吴中平.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8) [5]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 [6]韩清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略的政策分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7]陶志群 、汪维民.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7) [8] 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 [9]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10]《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且有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但随着研究外延的不断缩小,就“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数量不断减少,体现了研究偏于理论与宏观,对实证研究关注较少的不足。 另外,从发表时间上分析,国内研究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以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代表性的有沈百福、俞诗秋的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杜育红、王善迈等人的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这些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及解决对策等等。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地区教育发展差异为主题的。第二阶段,以 2002 年 3 月《人民教育》发表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一文为标志,教育均衡发展的探讨和争鸣由此展开。4 月份,李连宁、顾明远、张力、谈松华、韩清林等教育专家在《人民教育》发表了《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的笔谈,把教育均衡发展的讨论进一步推向高潮。以胡瑞文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研究》的分课题《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由课题组负责人杨九俊研究员于2005年撰写发表。2008年《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翟博的专著《教育均衡论》出版,全面阐述了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指标、测算方法及相关地区的案例实证。这些研究,标志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大范围、大规模的讨论的开始和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研究的深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