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经济开放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根据希克斯-马歇尔要素需求定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产品市场上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离“替代效应”、“规模效应”、“产出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开放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需求弹性在短期中小于长期,且受到“规模效应”、“劳动力产出效应”和“中间品替代效应”的影响,而“资本替代效应”只在长期中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形成显著的影响。
详细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相对收入水平并没有向着H-O理论,SS定理以及克鲁格所预测的那样得到较大的改善。相反,收入分配在不同要素所有者间不断恶化。这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带来了较大的产出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使要素需求弹性发生变化,最终影响了各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因而,本文认为研究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必须先从研究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入手。然而,国内外学者在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研究中,没有区分在经济开放度不断深化下,各个要素产出弹性、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市场的需求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交互影响,导致估计出来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偏离其真实水平。 因此,基于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本文首先从构建了企业在短期和长期中的决策模型,并在理论上证实,经济开放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应依赖于产出效应、替代效应以及规模经济的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研究表明,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和方向在短期中受到劳动力产出弹性、中间品产出弹性和商品需求弹性的影响,而在长期中规模报酬、各要素产出弹性以及需求弹性的相互作用。其次,本文分别讨论了这三种渠道下,各个要素产出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的影响,从而得出不同的开放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下,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不同变化趋势。具体而言,本文理论研究表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在1)商品需求弹性扩大,2)要素产出弹性扩大,3)需求弹性大于产出弹性时扩大。 在实证部分,本文根据理论模型运用了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全球收入水平、进口渗透率、出口开放度、FDI、全员生产率等指标,在短期和长期的情况下讨论产品价格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以及其他要素产出弹性对劳动力弹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短期由于资本投入不可变,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大,而长期在各要素可调整时,劳动力需求弹性有所下降。这表明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规模效应显著,且产品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反映“规模效应”的进口渗透率在短期和长期中对劳动力需求弹性有正向影响,且劳动力产出弹性的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为正;从“替代效应”可知,资本对劳动力具有挤出作用,但只在长期内显著;而中间品并不会挤出劳动力,且它的“产出效应”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弹性。因此要避免经济开放带来的负面作用,我国政府需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国外企业将生产的中间环节转移至我国;其次通过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降低国内市场上,外国产品对本国产品的替代程度;最后,鼓励企业产品多元化、个性化,以降低商品的需求弹性,使技术进步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力需求,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上区分了这些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估算劳动力需求弹性在经济不断开放下的变化方向。并进一步为一地的贸易政策作出理论依据。 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函数,讨论在短期和长期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厂商的要素投入的决策依据。并从理论和实证上证实,经济开放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大小应依赖于产出效应、替代效应以及规模经济的大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文本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细致地讨论了生产函数中各个变量对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该作品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在理论分析中,分离了各个要素对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3.本文在实证部分用了时间跨度为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共310个有效数据,结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保了本文实证模型的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要缓解我国近年来劳动力需求弹性不断上升,制造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现状,需要从降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和厂商面临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入手。具体而言,提高一国的出口开放度,承接国外企业生产中间环节,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摩擦,以及对制造业进行行业升级从而降低出口品的替代性都将使劳动力需求弹性在经济开放度不断提升下趋于稳定。

作品摘要

根据希克斯-马歇尔要素需求定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产品市场上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离“替代效应”、“规模效应”、“产出效应”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开放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机制。同时,本文还区分了在短期和长期中商品需求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以及其他要素产出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不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需求弹性在短期中小于长期,且受到“规模效应”、“劳动力产出效应”和“中间品替代效应”的影响,而“资本替代效应”只在长期中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形成显著的影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在2010年10月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 在2010年11月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中华保险杯”论文竞赛二等奖; 在2011年4月获得浙江工商大学第十届“希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盛斌、牛蕊.《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9(6). [2] 姚枝仲、田丰、苏庆义. 《中国出口的收入和价格弹性》[J].《世界经济》2010(4). [3]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5). [4] 周申.《贸易自由化变量对中国工业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 [J].《世界经济》 2006(2). [5] David Greenaway, Robert C. Hine, Peter Wrigh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15) P485–500. [6] Hamermesh, Daniel S.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long run [C] NBER working paper 1297 1984. [7] Ling Yang, Micheal Lahr Sources of Chines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1987–2005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0. [8]Mathew J. Slaught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r-Demand Elasticities [C]. NBER working paper No.6262. 1997. [9] Manuel Arellano, Stephen Bond.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58) P277-297.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997年,Rodrik的开创性研究指出,全球化降低了中间品和资本的流动成本,从而使得劳动力更容易被这些要素所替代。同时,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使得产品的需求弹性上升,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上升。在此基础上Slaughter(1998)根据Hamermesh(1993)的研究,进一步把均衡状态下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化分成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分别受劳动力报酬水平、劳动力产出弹性和产品市场价格弹性的影响。同时,其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Rodrik(1997)的结论,并指出生产性劳工需求弹性的变化较非生产性工人显著。在Slaughter(1998)的研究基础上,Elisa Riihimäki(2005),Hasan等(2003),Bushra Yasmin(2005), Sébastien Jean(1999)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对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有所影响,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贸易保护的削弱都提高了劳动力需求弹性。然而,Daniel Mirza和Mauro Pisu(2005),Krishna等(2000),Iham Ilham Haouas和Mahmoud Yagoubib(2008)的研究却表明,经济开放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 在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实证研究中,仅有周申(2006),王智慧(2007)和盛斌、牛蕊(2009)在Slaughter(1998)的基础上,分别基于产出约束和资本约束的模型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进行测度,且实证结果支持了Rodrik(1997)的假说。其中,盛斌、牛蕊(2009)的研究进一步地细分了贸易对不同技术产业、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并指出,由于替代效应的影响大于规模效应的影响,我国工业产业工人在这几年生活状况和福利水平不断恶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