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九哥传奇”是流传在陇南武都区的影响较广泛的一个民间故事。本文搜集整理了有关“九哥”故事的资料,并尝试着在田野调查中从民间文学的功能方面探讨“九哥传奇”对当地人民的思想、行为、品格、文化形成等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本文还结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知识,关注“九哥传奇”民间故事的存在现状,以期“九哥传奇”作为民间文学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详细介绍:
“九哥传奇”是在陇南武都区流传久远的一个民间故事。它主要是以儿童故事的形式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是老年人传承给下一辈珍贵的精神财富。尽管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或在不同的村落里,“九哥传奇”故事的细节内容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九哥传奇”中塑造的九哥形象是基本稳定和鲜明的。前几年,有位民间文学的关注者,原武都县档案馆副馆长刘佐才先生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将武都区的民间故事编订成书,其中就收有“九哥传奇”的故事。这本书是《武都民间故事》,在2004年11月出版。本人此次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就是在了解、访谈一些农民、民间艺人、民间文学的爱好者等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本书中收集的“九哥传奇”故事内容而写成的。 一、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概述 “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是由一系列关于九哥成长过程的故事组合而成。今天,在武都区民间只有一些关心民间文学、喜爱民间艺术的人才了解更多的“九哥传奇”故事的内容,普通的人所了解的只是关于“九哥”的一两个故事。在刘佐才先生《武都民间故事》一书中,“九哥传奇”故事共有十部分内容,包括(一)九哥聪明伶俐,天生具有唱歌天赋,“他能唱得鱼儿跃,唱得小鸟叫,唱得喜鹊跳。唱得蛄蝼‘咕咕’叫”;(二)九哥从土里刨出一块石头,石头形状像兔子,“小石头天天给九哥做饭,打扫庭院。只做活,不见人”;(三)九哥遇到困境,“小石头知道了,变做一只小雕,解救了九哥”;(四)九哥的小黄牛不见了,九哥在寻找小黄牛的途中遇到神仙学会了本领;(五)九哥从军后,在比武时战胜对手,成为军队的开路先锋;(六)九哥率领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沙尘暴,幸而碰到骆驼队,得以接济;(七)九哥的人马被匈奴军队全面包围了,石灵放出了千万只小兔子,扰乱了敌人,九哥四面出击,全歼敌军,征服了匈奴,胜利归来;(八)小石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九哥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男耕女织,和睦相处,生活美满;(九)九哥的儿子石锁去拾柴,从悬崖上摔下去,遇见了白发老人,给他授以法术,村子上发生了地震,石锁救了全村百姓;(十)小兔子被嫦娥召回月宫,嫦娥关心地问寒问暖,又把小兔子送回人间,九哥一家人团聚了,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本人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武都区地处山区,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的现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望着连绵的山峰,天空的明月,感触着昼夜流逝的白龙江,在细数回味逝去的星月辰光时,“九哥传奇”在他们素朴的心灵里激起怎样的美好情感呀。就是这些琐琐碎碎的“九哥故事”的片断,“九哥”美好善良的形象填充了人们心灵世界里想像空间,“九哥传奇”的故事也在这些日日与土地、与白龙江朝夕相处的人们的想像世界里不断的发酵,丰富,发展和承传。 二、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的文化功能 在“九哥传奇”民间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围绕着槐树村里“天质歌喉音韵妙,山河禽鸟醉管弦”的唱歌能手九哥形成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群体。民间故事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取向,在“九哥传奇”中同样能够发掘出属于陇南武都区的一些文化特质。 首先,“九哥传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武都先民们热爱自然、热爱劳动、淳厚善良、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的道德风范。 “九哥”故事发生在一个周围有许多树木,特别是老槐树的村子,村子的名字因槐树多故取名槐树村。“槐树村住着百十来户人家,村前有二龙戏珠,村后有凤凰展翅,清水漫漫,绿树成荫,风光旖旎,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着太平安逸的日子。”“槐树村,槐树多,粗有粗,高有高。喜鹊树上喳喳叫,孩子树下来唱歌。”“千年柏树万年槐,我问槐树几时栽?槐树说:我不知道。柿树的年龄最大,你问柿树去。”“池塘浅,池塘深,莲叶出水绿茸茸。荷花美,荷花好,荷花朵朵红似火。少年俊,少年俏,少年个个像花朵。乘年少,勤学早,莫把光阴空过了。”由自然万物及人,从对大自然的歌颂推及对人们的歌颂。在槐树村里是一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世界,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重和无比的热爱,这是武都先民天地人一体的朴素认识论唯物观的集中表现,也是先民文化的呈现。人们热爱自然,自然给了人们一颗善良、宽容、充满仁爱的心灵。自然界的生生死死的规律让人们从中获得启发,他们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九哥是个唱歌能手,人人都喜欢听他的歌,他的歌远近闻名,我们细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九哥的歌来自于自然,歌唱着自然,九哥是通过歌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们在九哥的美妙歌声里感受到的是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人们之间的真情以及劳动的可贵。大家最爱听九哥的“九月歌”。 …… 九月里来遍山黄,谷子割着稻子黄, 金色柿子等你摘,你看九月忙不忙。 九月里来秋收忙,洋芋地里镢头响, 大颗洋芋挖出土,堆满窖来装满筐。 …… 九月里来九月九,阿哥阿妹手挽手, 月亮升起池边走,信步走了九十九。 九月里来九月九,阿哥阿妹池边走, 月亮高高天边挂,阿哥阿妹不丢手。 ……   在“九哥传奇”故事当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主人公是会说话的小石头。这个小石头能够天天给九哥做饭,打扫庭院;它能变做一只小雕,解救了九哥;它能变做副先锋石灵帮助九哥打胜仗;最后,小石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九哥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男耕女织,和睦相处,生活美满。从小石头这个形象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武都先民们朴素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事物已经人格化了。他们对待周围的一切就像对待自己的同胞一样,小石头有生命,对他们来讲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万物的自然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幻化在先民们看来也是自然的事。在武都先民们的观念中,他们所追求的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化的生活境界。“九哥传奇”故事本身和故事中传递的朴素的生活、价值观念成为影响故事接受者的潜在的文化因素。 其次,“九哥传奇”中九哥和他的哥儿们同赴疆场,保家卫国、机智勇敢、克服困难、英勇杀敌、不为名利、爱憎分明的行为体现出武都先民们对高尚人格的自觉追求。 “九哥接过军书、铠甲,……兄弟们坐在一起商议,柳青首先高兴的提出:‘我们哥儿们都跟着九哥从军去’ ……出发的那天,全村热热闹闹,敲锣打鼓,有的送干粮,有的送水果,祝福他们打胜仗,打了胜仗,早日回来。”面对国家的危难,九哥和他的哥儿们挺身而出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九哥的军队挺进匈奴境地,连胜两阵,但被风沙吹了个七零八落时,他们努力克服恶劣环境条件,幸而遇见了骆驼队,得以接济。当九哥的人马被匈奴军队全面包围了,石灵放出了千万只小兔子,扰乱了敌人,九哥四面出击,全歼敌军,征服了匈奴,胜利归来。当胜利凯旋之后,九哥放弃朝见皇帝封官授爵,宁肯解甲归田,不愿享食俸禄。他把得到的赏金,一部分赠分给了一起从军的兄弟们,一部分赠给了阵亡士兵李小二的父母。在九哥成长和性格形成的故事当中贯彻始终的是武都先民们对于高尚的人格情操的肯定和赞扬,可以说,在故事中时隐时现有着一个真、善、美的主题。九哥的故事流传到我们今天,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感染了我们之外,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也在传承之中。 三、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的存在现状 陇南武都区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条件不太方便。长久以来,这样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民间故事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特别是影响较广泛的“九哥传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武都区人民的思想、行为、性格等内在因素的特征。在笔者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能够知道“九哥传奇”故事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不包括专门研究民间故事的文化工作者、文学爱好者那就更少了。随着现代信息传媒业的发展,现在的青年人所接触的是电视、网络信息,世界在变小了,高山茂林再难以阻挡人们了解世界的目光了。但是,作为具有地方性文化遗产性质的“九哥传奇”真的要消失了吗?在今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九哥传奇”也是武都区人民的文化遗产啊!鉴于此,本人建议如下: (一)应该加大武都区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武都区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反映广大劳动人民思想品德、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故事,“九哥传奇”只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些故事正在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被人们遗忘,因而,尽快地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是保护这些民族文化遗产重现光芒的重要手段。 (二)增多民间故事的转化渠道,加强民间文学的宣传强度。我们之所以保护、传承民间文学,那是因为民间文学承载了先民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理想追求。长期以来,“九哥传奇”等民间故事已经对武都区人民潜在的人生、价值、思想等方面产生影响。因而,为了让“九哥传奇”等民间故事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继续成为当代武都区人民精神中的因素就必须让传统的民间故事转换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譬如,为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我们可以把“九哥传奇”等民间故事转换成动漫,影视故事来宣传。我们也可以把九哥故事搬上舞台,成为剧场的一个经典节目。我们甚至也可以把九哥故事中的声音变成儿童歌曲,飘荡于街头巷尾。我们还可以将九哥故事印成图画书或者进行改编使之成为说唱本等等。这些渠道都可以很好的保存和发展民间文学,而且,还可以弥补我们当代文化活动中的不足,充实儿童们的精神世界,发展他们的想像力。 总之,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虽然只是走访了解了“九哥传奇”的民间故事,却反映出民间文学在当代的尴尬处境。民间文学是武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整理、保存、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今天依然能发出璀璨的光芒!

作品图片

  •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 陇南武都区“九哥传奇”民间故事探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民间故事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如何保护与继承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本作品选取了在陇南武都区久经流传的“九哥传奇”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田野作业中做了搜集、整理工作,调查了此故事的存在现状,并从文化功能的视角对“九哥传奇”深入剖析,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对民间故事挖掘和传承的重视,使我们身边的文化瑰宝能够重现魅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具有原生态价值的文化形式。特殊地域的民间故事拥有独特的内容与形式。陇南武都区地处山区,位置偏僻,在文化、生活方面有相对的独立性,她是我的家乡,容易开展调查工作。此外,陇南民间故事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较多关注,这是一个具有生长点的课题,现实意义重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对陇南武都区民间故事的关注仅仅是掀开了其地域文化的一角。民间文化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是内在的塑造人、指导人的潜在影响因素。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保存与传承不仅是避免文化断层,保持族群特征,还是对传统文化美德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品摘要

陇南武都区地处较偏僻的山区,交通不太便利。长久以来,在民间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在这些民间故事当中,“九哥传奇”是影响较广泛的一个。本文作者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时间走访村落调查民间文学的存在现状,着重对“九哥传奇”的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九哥传奇”是由一系列关于九哥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组合而成。九哥善唱歌,有一个会说话的小石头;因为遇到了神仙,他学会了本领;从军后,带领军队打败了匈奴;归来后,与小石头变成的姑娘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文化功能方面讲,“九哥传奇”通过塑造武都先民的鲜明形象以及对高尚人格情操的肯定,弘扬了一种朴素的,具有真善美审美内涵的道德范式,其中蕴含着人生观取向与价值取向,体现出先民们坚守的潜在的民间文化准则。由此,民间故事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人生向往。面对民间文化遗产逐渐消逝的窘状,我们应该加大文化遗产挖掘搜集整理力度,采取多种渠道(动漫、影视、儿童歌曲、图画书、舞台剧、说唱艺术等)加强宣传范围,提高人们对民间故事的认识水平,使民间文化鲜活起来重返民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刘佐才.武都民间故事. 陇南艺海印刷厂.2004年11月.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至今,在民间故事研究理论层面,已经有了较系统的研究体系。作为一门学科,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等相互交叉研究,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当前,针对民间文学的特点,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民间故事类型与个案研究。 相关教材有《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中国民间文学史》(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吕微)、《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等等。 在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建设上,有不少学者作了反思性研讨。吕微在《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一文中,认为在深入到田野研究的具体语境中时,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已经呈现为创造结果的文本,还有仍在不断创造中的文本,而文本的创造是被研究者主体与研究者主体互动的结果。因而,我们在用实证的方法把握被研究的客体时,还要考虑交互主体的伦理关系。孙正国在《20世纪民间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及其局限》中对近百年的民间文学学科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局限性。武文在《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中探讨了民俗的两大叙事方式及民俗学的六大话语系统,并对建构中国民俗学学派提出了一定的思考。阿兰•邓迪斯在《21世纪的民俗学》中针对民俗学的衰落态势,指出原因是民俗学学科知识的缺失和民俗资料提供者的胁迫。 在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中,有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刘守华的《关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一些思考》,张智勇的《东乡、保安、裕固族“长工和地主”故事类型探析》,漆凌云的《中国民间故事起源研究反思――以天鹅处女型故事为个案》等;从个案角度对民间故事研究的有陈泳超的《民间叙事中的“伦理悬置”现象――以陆瑞英演述的故事为例》,刘惠萍的《在书面与口头传统之间――以敦煌本<舜子变>的口承故事性为探讨对象》等。此外,还有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陈晓的《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李福清的《东蒙古说书艺人与汉族说书艺人对英雄坐骑描述的比较》与《从历史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叙事文学中人物描写的演化过程》,张杨的《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李健彪的《人类学视野下的回族民间故事多元文化背景研究》等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