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庆阳香包的古称——蹴儿
小类:
社会
简介:
该作品从陇东民俗端午节前后小孩佩带荷包说起,荷包又名香包,俗名“蹴儿”。这种具立体形状的荷包,主体近似球形,缝制时需要将好几块面料缩合缝到一起,与篮球、排球制做手法相似,故民间将这种缝纫手法称为“蹴chu31”,物名化后,将“蹴”成的荷包叫“蹴儿”。学术上有重大意义,在编纂和修订像《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重要辞书方面具有可观的借鉴意义。
详细介绍:
该作品从陇东民俗端午节前后小孩佩带荷包说起,荷包又名香包,俗名“蹴儿”。这种具立体形状的荷包,主体近似球形,缝制时需要将好几块面料缩合缝到一起,与篮球、排球制做手法相似,故民间将这种缝纫手法称为“蹴chu31”,物名化后,将“蹴”成的荷包叫“蹴儿”。实际上,陇东民间把缝荷包就叫“蹴蹴儿”,前一个“蹴”是动词,即“蹴儿”就是“蹴”出来的!而古代游戏有“蹴鞠”之谓,辞书上一般都把“鞠”解作球,“蹴”解作踢。“蹴”未必表示踢,“蹴”解作“制鞠的工艺”较为准确,即“蹴”作定语,“蹴鞠”就是“蹴成的鞠”,一如“蹴蹴儿”的用法。以此为基础,作品对古代汉语中的部分尖音字与团音字做了分析,指出了上古音、中古音向现代汉语演变的途径,得出了j、q、x声母分化的规律。学术上有重大意义,在编纂和修订像《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重要辞书方面具有可观的借鉴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一是介绍庆阳香包的来历及其演变,二是剖析香包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文化。 基本思路:从香包的古称——蹴儿与“蹴鞠”的联系说起,引出古尖团音及古汉语的特殊韵母——[ч],以图理出j、q、x声母演变的脉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音韵学、方言学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论证,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在古汉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对“蹴鞠”提出了不同见解,条分缕析,指出了“蹴”字读音的古今演变规律,进而总结出了j、q、x声母演变的途径,为沟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架起了一座桥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在于:可以帮助陇东地区群众学好讲好普通话,也可以帮助其它地区的人们了解陇东方言。 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克服某些方言区过多的尖音现象,防止“类推不当”或“矫枉过正”现象的发生。

作品摘要

该作品从陇东民俗端午节前后小孩佩带荷包说起,荷包又名香包,俗名“蹴儿”。这种具立体形状的荷包,主体近似球形,缝制时需要将好几块面料缩合缝到一起,与篮球、排球制做手法相似,故民间将这种缝纫手法称为“蹴chu31”,物名化后,将“蹴”成的荷包叫“蹴儿”。实际上,陇东民间把缝荷包就叫“蹴蹴儿”,前一个“蹴”是动词,即“蹴儿”就是“蹴”出来的!而古代游戏有“蹴鞠”之谓,辞书上一般都把“鞠”解作球,“蹴”解作踢。“蹴”未必表示踢,“蹴”解作“制鞠的工艺”较为准确,即“蹴”作定语,“蹴鞠”就是“蹴成的鞠”,一如“蹴蹴儿”的用法。以此为基础,作品对古代汉语中的部分尖音字与团音字做了分析,指出了上古音、中古音向现代汉语演变的途径,得出了j、q、x声母分化的规律。学术上有重大意义,在编纂和修订像《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重要辞书方面具有可观的借鉴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说文解字》 许慎著,中国书店1995年版(影印本)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中原音韵》 周德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汉语诗律学》 王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乐学通论》 范紫东著,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出版(1954年) 《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于俊德、于祖培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庆阳地区志》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宁县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1998年修订本 《西安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水浒全传》 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120回本)

调查方式

走访、人员介绍、会议、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本课题是个冷门课题,尚属新兴领域,确信国外无同类研究。 2.国内同类研究据报道,甘肃庆阳曾于2006年举办过“先周历史文化论坛”全国学术研讨会,涉及陇东方言研究的论文有几篇,其它有关陇东方言的研究就集中在平凉医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