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小类:
社会
简介:
聋哑儿童由于生理缺陷导致其心理问题较正常儿童严重,儿童时期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聋哑儿童的心理状况。本小组对某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出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的现状。针对其心理现状,同时根据聋哑儿童自卑感产生的原因,结合孤独感与自卑感正相关这一调查结果,采取心理辅导。辅导后结果显示,聋哑儿童孤独感得分,自卑感得分明显降低,此种结构式团体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干预效果明显。
详细介绍:
聋哑儿童由于生理缺陷导致其心理问题较正常儿童严重,在其儿童时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针对性的干预辅导,能有效改善聋哑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未来的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小组利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汕头市某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掌握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的现状。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汕头市聋哑儿童孤独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自卑原因主要是动机与期望过高和过早断定不行;聋哑儿童孤独感与自卑感相关显著。在认知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现状的基础上,以孤独感的社交需要理论、认知加工观为理论基础,针对聋哑儿童自卑感产生的原因,结合孤独感与自卑感正相关这一调查结果,采取了以结构式团体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八个月干预后,对被辅导聋哑儿童再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哑儿童孤独感得分,自卑感得分明显降低,此种结构式团体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相结合,对存在正相关的两种心理问题同时进行辅导的方式,干预效果明显,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帮助聋哑儿童更好实现社会化。

作品图片

  •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 汕头市聋哑儿童的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1.通过调查了解汕头市某聋哑学校聋哑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的状况,探讨孤独感和自卑感之间的关系。 2.对聋哑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进行干预,验证结构式团体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对聋哑儿童产生的效果。 基本思路:调查研究——统计调查结果——根据结果,设计干预方案——干预研究——对被试再次调查——比较干预效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作品由美国Dreyfus健康基金会和汕头大学医学院联合支持立项,由我们大学生以“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的形式在汕头市开展的关于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及其干预的项目。 2.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聋哑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文献,特别是聋哑儿童孤独感和自卑感方面的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 3.采用国际量表,干预时间长,最后数据使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本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汕头地区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的程度仍然比较严重,了解到造成聋哑儿童自卑的原因。 2.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聋哑儿童孤独感和自卑感正相关。 3.从社会,家庭,学校各个层面,通过结构式团体辅导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聋哑儿童进行干预,其孤独感得分降低,干预效果明显。为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方案。

作品摘要

⑴目的 调查汕头市某聋哑学校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现状,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对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产生的影响。 ⑵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汕头市某聋哑学校四到九年级学生113名(男72名,女41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65名(男33名,女32名)四到九年级的聋哑学生进行为期八个月的辅导。辅导后采用相同量表及相同测查方式再次对实验组65名聋哑儿童进行测查。 ⑶结果 孤独感总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常模 ( P < 0.01);聋哑儿童的自卑感得分及其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干预后,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总均值均与干预前总均值有显著降低(P<0.01)。 ⑷结论 汕头市某聋哑学校聋哑儿童孤独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自卑原因主要是类型Ⅱ(动机与期望过高)和类型Ⅲ(过早断定不行);以增强自信,改善认知,促进社交等为目的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聋哑儿童孤独自卑的心理的干预效果明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美国Dreyfus健康基金会立项项目 成果待评审

参考文献

1.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2.王美玲,陈国宏.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102-104 3. ASHER SR, HYMEL S, RENSHAW PD. Loneliness in children[J].Child Dev, 1984,55: 1456–1464 4.Fleming JS., Courtney BE., 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 II: Hierarchical facet m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404-421 5. Maria Suarez. Promot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deaf students: The effect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J].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0,5(4):323-333 6. Kirk S,Gallagher J J.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J]. Boston:Houghtion Mifflin,1986,6: 227-229 7.PaulJ, Daeninck, MD, MSc, FRCPC Winnipeg, Man. Attitudes, not deafness isolate deaf people[J].CAN MED ASSOC J ,1996,155(12): 1663–1664 8.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29-530 9.李岚. 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7:14-1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影视资料、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聋哑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首先,关于聋哑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国外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聋哑青少年比同龄人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在失聪群体当中,有一定口语能力的比只用手语的人心理要更加健康。国内王美玲,陈国红等人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相同年龄的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进行测试,测试表明:聋哑学生的孤独倾向分值大大高于健康学生的分值,两者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此时期的聋哑学生感到非常的孤独抑郁,自我封闭,喜欢独处,可能与长期得不到社会关爱有关。 其次,关于聋哑儿童的干预研究。虽然国内已有部分研究者对残障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干预研究,如宋彩玲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校高职一二年级学生24 名肢体残疾学生进行干预,对残疾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应提高;如王萍等人探讨采用沙盘游戏治疗1名聋童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 治疗后,通过统计被试与人接触的次数增加后显示沙盘游戏治疗对聋童的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由于干预实验的样本数量少,干预方法是否能得以推广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而且专门针对聋哑儿童孤独感进行干预的研究尚未发现。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问题的定量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普遍理论对于儿童孤独感的成因以及影响认识程度不足以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在聋哑儿童孤独感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学者对聋哑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还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测性,缺乏全面深入的成因探索。其次,关于聋哑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如上所述,干预方法较单一,干预效果参差不齐,缺少多层面多角度,家庭社会学校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进行干预,很多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而没有验证其真实性。 探讨聋哑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自卑感的现状及其干预模式,对减少聋哑儿童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全面促进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完善其人格具有很大的意义。对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的现状及其干预方面的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无论在深度抑或是广度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国内对聋哑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相对于聋哑儿童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讲,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的干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者提出的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不多,且多是从心理行为的角度考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