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调研——以仙林大学城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作品以仙林大学城为例,基于对其中十所高校内相关主体的调查,结合所建指标体系,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分析该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揭示出在共享问题上主体满意度不高但需求显著,学生组织和社团交流欠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共享存在阻碍等,进而对地方政府、高校第二课堂管理部门、各校学生组织和社团、教师、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群体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此领域内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共享。
详细介绍:
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大学城”理念、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路径,符合“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宗旨。 本作品以仙林大学城为例,首次尝试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仙林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进行了较科学全面的划分,有助于各利益主体对其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升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进而结合所建指标体系,基于对其中十所高校内相关主体的调查,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分析该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揭示出在共享问题上主体满意度不高但需求显著,学生组织和社团交流欠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的共享存在阻碍等,进而对地方政府、高校第二课堂管理部门、各校学生组织和社团、教师、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群体分别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工作的创新尝试与全面推进,进而推进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弘扬大学城交流共享的理念。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目的:旨在综合反映仙林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指出其共享进程中的问题、阻碍及共享的可行性,以期促进该领域资源的开放、流通与共享及第二课堂的发展。 二、思路:“背景信息-问题的提出-调研的展开-对结果统计的研究-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课题“新”而“实”:目前国内外尚无与“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直接相关的研究;立足于大学城自身并将视角定位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第二课堂。 二、指标体系“理论”、“新”且“实”,独具特色:指标体系中资源划分依据的是由生产要素划分理论引申演变而来的标准,且结合了日常经验判断及第二课堂活动实际。 三、调查研究方法“科学”、“多样”: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首次通过尝试构建较为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仙林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进行了较科学全面的划分,有助于各利益主体对其形成清晰的认识,提升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 二、客观反映了仙林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未来共享潜力和可行性,所提对策建议有助于促进共享工作的创新尝试与全面推进,进而推进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弘扬大学城交流共享的理念。

作品摘要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分析仙林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现状,揭示出在共享问题上主体满意度不高而需求显著,学生组织和社团交流欠缺,物质、人力、金融资本等方面的共享存在阻碍等,提出以下主要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各主体的“大学城意识”和对第二课堂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创造该领域的良好资源共享氛围。 (二)各高校完善大学城内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提升利益主体积极性:建立对学生组织、社团及教师的激励机制。 (三)强化政府职能行为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协助成立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投入共享资金;发挥评估工作的导向功能。 (三)其他对策建议: 1.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增设并通畅资讯、经验交流、交通出行渠道,“缩小”大学城虚拟空间与实际空间。 3.借助联办活动自身优势及校友资源,实现资金共享。 4.削弱仙林大学城即“仙林五校”的观念,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加强本科与专科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相关记录。

参考文献

[1] Black Gumprecht.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J].Geographical Review.2003,(1)51-80. [2] ePODUNK COLLEGE TOWNS INDEX [EB/OL].Released April, 2002, [3] Peter Hall.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J]. GeoJournal, 1997,41(4) . [4] Phil Smith. Becoming a University Town [EB/OL].Wednesday, 9 July 2003. [5] 曾德生. 推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9, (22):58-59. [6] 高山,王静梅. 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 (3)18-22. [7]刘 兵.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8]皮耐安.我国大学城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2,(2):16-19. 等。

调查方式

自发,亲临实践,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座谈会,文献分析,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影视资料,书报刊物,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关于大学城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状况 以“大学城资源共享”为主题搜索CNKI上1999年至2010年大学城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仅有15条记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大学城资源共享”为关键词搜索同类文献资料,剔除重复、文献综述和不符要求的文献,共有48条记录(此处将高教园区考虑在内)。 据共享资源的划分和相关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按:总体教育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包括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等)、资源共享机制与模式、其他这5个方面对大学城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进行划分,总结出:(1)研究热点为软硬件两类资源共享。硬件资源限于图书馆与体育场馆,软件资源则主要为文献信息资源和知识。(2)对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机制及模式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小。 二、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相关研究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现有文献中代表性观点有: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和学生也更多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不容忽视,应将第二课堂作为一独立大课堂来建设。 这一观点显然已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研究时对于“独立大课堂”的阐述仅着眼于“独立”,怎样做“大”有待探讨。独立与共享往往并存,共享才能真正帮助其做大做强。现阶段已有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单一高校内,视野未扩展及整个大学城,更没有或鲜有提及以大学城为单位进行的第二课堂领域的资源共享。 此外,有学者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让“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第二课堂建设,即要不断丰富拓展其内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专门据此提出要促进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这一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较为创新具体的应用。这些观点都将科学发展观较好地应用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但要想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第二课堂协调发展,就不应将视野局限在单一高校内,而应考虑到各校资源充裕度的差异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的不同,从大学城层级角度入手,考察大学城第二课堂资源共享问题并对其共享机制和模式进行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