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研究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首先,访学生的访学活动运行符合社会交换中“公平分配”原则;其次,在访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性报酬。获得报酬,尤其是内在性报酬是访学生选择访学的主要动机;第三,社会背景对访学行为的产生和运行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现实出发,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理论分析,并创新地构建出“国内高校现行访学制度下学分互认、评优评奖、推免保研政策”的理想模型。
详细介绍:
高校访学交流是指高校之间通过签订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 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或接受对方学校选派的学生来本校进行交流学习, 并相互认可学生选修的课程、成绩和学分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大陆高校访学生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国访学生培养项目, 即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二是国内访学生培养项目。可以分为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以及大陆各高校间的交流。本文的讨论主体为后者,即对国内访学生制度及群体进行探究。 2002年,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29所高校,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计划,构建起全国29所高校间访学生制度,并由此推广到合作学校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这一新型的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而言,架起了合作院校之间交流的桥梁,有利于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充分享受到国内知名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该制度的建立,对高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教务处文件 2009.10.30] 但是,访学制度实施近10年来,与日益壮大的访学生群体、不断增加的访学合作高校相对的是,关于访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环境、心理适应情况的调查很少,访学高校的政策颁布和落实情况也不甚明晰,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一方面是国家对于“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是相关政策规定制订、落实、研究的滞后和缺失;一方面是屡见报端的访学生因适应不良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的种种悲剧,另一方面却是缺乏对访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的关注和调研,对访学生因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行的危机干预。鉴于此,我们将研究的视角定位于访学生群体和与此相关的访学制度。 本研究首先立足于上述社会现实,针对近十年来出现并日益发展的大陆高校校际访学制度的现状,利用手中现有的有关访学制度研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国内学术界关于留学生制度的相关研究,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分析方法以及社会交换、社会互动等理论,在基于合理的理论假设的前提下,对访学过程中的“公平分配”原则做出讨论,对访学过程中存在的报酬进行深入,对访学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意义做出进一步阐述。做到兼顾访学生制度的理论分析和访学生群体的主观认知感受,并探讨双方之间的交换关系。以期根据调研所得成果提出理论层面及应用层面的相关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创新地提出国内高校现行访学制度下学分互认、评优评奖、推免保研政策的理想模型,希望所构造的模型能够学以致用,在具备访学条件的各大高校间得以推广,从而促进高校间访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作品图片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高校访学生制度运行模式--基于对全国28所高校赴山东大学访学学生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和数据处理结果为依据,探讨访学生活动中存在的交换原则、报酬及交换活动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下假设,进行分析和论证: 一、访学生的访学活动是一项社会交换活动,其运行符合社会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 二、在访学过程中存在着访学群体与原在校群体之间的相互性报酬。获得报酬,尤其是内在性报酬是访学生选择访学的主要动机。 三、发生访学活动的社会背景对访学行为的产生和运行过程有重要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目前学术和社会领域对访学活动及访学制度的研究较少甚至匮乏,本文的研究是访学生群体实证研究的最新作品 2、探索高校之间学分互换评优推免新模式 3、以访学生调研、访谈资料为基础进行spss数据处理分析构建理论模型 4、以布劳P.M.社会交换的理论为基础深入进行理论构建和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通过对制度的直接接触者访学生、学校工作人员等的调研,对访学活动和的现实运作和功能进行以及访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以山大为蓝本的28所高校访学生制度的改进建议与参考模型,有利于高校对访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有利于帮助访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访学态度和观念;进一步促进高校放学制度和访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首先,访学生的访学活动是一项社会交换活动,其运行符合社会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其次,在访学过程中存在着访学群体与原在校群体之间的相互性报酬。获得报酬,尤其是内在性报酬是访学生选择访学的主要动机;第三,发生访学活动的社会背景对访学行为的产生和运行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从现实出发,结合访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理论分析,并创新地构建出一套“国内高校现行访学制度下学分互认、评优评奖、推免保研政策”的理想模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结合现实,关注身边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在学术层面鲜有涉及的关于访学生领域的研究;其次,结合社会学领域的社会交换、社会互动理论,构建基于理论验证的应用模型。为具备访学条件的各个高校提供改善建议和完善措施。从而实现本文“研以致用”的目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美]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侯玉波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周晓红 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4]黎明 张小山 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李芹 社会学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6][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7]庞树奇 范明林 普通社会学理论[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8]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9]王根顺, 赵莹. 对我国高校校际交流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由博洛尼亚进程得到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0 [10]《山东大学关于本科访学学生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山大综字〔2004〕25号

调查方式

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图片照片记录、走访调查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高校校际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各方学者、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的关注,但真正有关于本科生高校校际交流的研究、文献并不多,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就我们已经参阅的文献反应的情况来看,关于访学交流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学生国际交流的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主要从高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人才竞争等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民族出版,2003)、《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留学生教育与高校国际化进程”(陆信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识与思考” (朱晓红)。这一类研究大都从宏观上出发,从制度和模式的方向对访学活动进行思考提出建议,认为国际交流合作是大势所需,鼓励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二、关于访学活动实践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的访学活动上层建设方面的研究,如“对我国高校校际交流生培养模式的探究”(王根顺,赵莹)等;另一方面,则是从访学活动过程中更为实际的操作层面的思考,如“交流生带队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任伟)等。这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国外的交流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中国国内的交流模式建设提出了宝贵的经验,为交流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其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的验证,其有效性,准确性还有待验证。 三、其他方面的资料: 还有一些涉及到访学活动相关资料,比如探寻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也对高校交流活动所有涉及。另外由于社会对于高校交流的关注,相关的非学术性报道也为我们的资料准备提供了一些借鉴。就目前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大体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现状: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普遍集中在跨国访学生制度及群体上相关研究,涉及到国内大陆高校访学生制度及访学生群体的研究甚少。 2、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涉及相关层面的非实证研究较多,涉及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及理论分析成果甚少。 3、从研究的主要关注的层面来看:单涉及访学生相关制度或访学生群体认知探讨的研究较多,同时关注访学生制度以及该制度与访学生群体的研究甚少甚至缺乏。 本作品将基于以上国内和国际的研究现状,立足现实,开拓创新。争取在前人虽较少涉及,但仍有较重要前景的访学生研究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