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周口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我们对河南省周口地区出现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Erysiphe euonymi-japonici)进行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分子鉴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椭圆形,无支链;ITS序列与来自日本和阿根廷的Erysiphe euonymi-japonici 的ITS序列聚集在一个进化枝上。
详细介绍:
我们对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行了显微形态、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及进化树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其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圆形,且无支链。ITS序列测序后在GenBank中拥有登录号(HQ012432),经过NCBI比对,已鉴定出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在系统进化树上,同来自日本和阿根廷的E. euonymi-japonici聚集在一个进化枝,进一步说明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属于E. euonymi-japonici。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对周口地区出现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行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分子鉴定及进化树分析,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化研究及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基本思路:取自周口师范学院院内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感染叶片,对其处理后进行显微形态的观察。提取其DNA,以通用引物对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构建到T载体上测序,在NCBI中进行比对,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国内外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2008年12月,日本学者分别对来自日本和阿根廷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行过系统的分子鉴定及科学命名,并在GenBank中拥有登录号。在国内,虽然我国山东省和四川省等地有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报道,但命名较乱,在河南省也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是对河南省周口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首次报道,并进行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叶黄杨因其四季常青,叶色亮绿,光泽洁净,常用作绿篱及背景种植材料,在城乡绿化和美化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大叶黄杨深受真菌病害的侵害,白粉病是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目前其防治主要依靠喷洒农药,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也加重了绿化维护费用。因此,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研究有利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综合防治。

学术论文摘要

通过对周口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系统进化研究奠定基础。我们对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行了显微形态、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椭圆形,无支链;ITS序列与来自日本和阿根廷的Erysiphe euonymi-japonici 的ITS序列聚集在一个进化枝上。以上结果表明来自河南周口地区的白粉病菌属于E. euonymi-japonici,与日本和阿根廷的E. euonymi-japonici亲缘关系最近。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圆形,且无支链。ITS序列测序后在GenBank中拥有登录号(HQ012432),经比对鉴定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属于E. euonymi-japonici。

参考文献

[1] 冯红.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2 [2] 李士竹, 刘振宇, 陆燕君. 山东新纪录-大叶黄杨白粉病[J]. 山东农业科技1995 [3] 李庚花, 魏金连, 盛传华等. 江西省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J]. 江西植保2002 [4] Yi Y M, Li T, OuYang J Y. Species of important pests in Euonymusjaponicus in western Hunan and their prevailing regularity[J]. Froest Pest and Disease 2003 [5] 刘兴元. 鄂西南地区大叶黄杨病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6] 浦冠勤, 毛建萍, 唐奇等.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8 [7] 郭小侠, 卫天星, 郭萍等. 西安地区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 陕西农业科学2010 [8] Limkaisang S, Cunnington J H, Wui LK, et a1.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veal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dery mildew fungi on some tropical trees and Erysiphe alphitoides, an oak powdery mildew[J]. Mycoscience, 2006 [9] Li C W, Pei D L, Wang W J, et a1. First report of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Oidium neolycopersici on tomato in China [J]. Plant Disease, 2008 [10] 刘春来, 文景芝, 杨明秀等. 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11] 王文静, 裴冬丽, 王芳等. 商丘地区番茄白粉病菌的鉴定及ITS序列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200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白粉病已经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但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研究较少。大叶黄杨在欧美国家、日本及中国,作为一种重要的木质景观植物,其在净化空气、城市绿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白粉病是大叶黄杨的一种常发性真菌病害,发生普遍,极大地影响了大叶黄杨的生产和观赏价值。目前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杀菌剂,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绿化维护费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早在90年代初期,中国四川、山东、江西、湖南、湖北、苏州、西安等省就有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报道,但仅限于对其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杀菌剂的防治研究,且命名较乱。2006年S. Limkaisang和S. Takamatsu等日本学者对于热带树和栎属树的白粉病菌亲缘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子研究,结果表明,从多种热带树上分离的白粉病菌彼此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热带树和栎属树上分离的白粉病菌也有着较高的同源性;从热带树上分离的白粉病菌极有可能起源于栎树上的白粉病菌,其中有一部分欧洲热带树的白粉病菌与大叶黄杨白粉病菌同源性较高。之后在2008年12月,S. Limkaisang和S. Takamatsu两位学者将日本和阿根廷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进行分子鉴定,并将其ITS序列上传至NCBI(Acession number: AB250228, AB250229)。迄今为止,在中国中部地区,未见大叶黄杨白粉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系统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