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成就与发展调查报告
小类:
管理
简介:
实践与创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寻找相关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出发展的建议,特组织开展了此项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忻州师范学院13个系的领导、相关教师和相关学生,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和学院领导,共约1000人,及具实证价值。我们分别从学院及各系的总体规划管理、分项活动情况、分析评价、建议、启示等方面做了研究,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详细介绍:
1、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日益昌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目标。 本次调查便是以此为背景,目的是深入了解忻州师范学院专升本以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方面的已有成就和发展要求;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典型事例,寻找相关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出发展的建议;为我院实践教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为其他地方院校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为“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开展。 2、调查对象 具体调查对象包括忻州师范学院13个系的系领导、相关教师和相关学生,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和学院领导,共约1000人。 3、调查过程 从2010年3月起,我们全班61个人分成了14个小组,每组4—5人(第14组例外)。第1—13组,每个组负责我院的一个系,第14组负责调查3位相关院领导和4个相关行政部门,每个组写作一篇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资料。 为了组织好调查,我们编写了简明的《操作规程》和详细的《调查手册》,针对不同的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提纲。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式,对各系领导、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以及相关学院领导和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其次,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感受,我们对每个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36份;另外,很多各个小组都采取文献调查方式获得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多小组还采用了观察调查方式,亲临现场参加了某些相关活动 到2010年4月底,各组分别对各系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方面的已有成果与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在这期间,每位同学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联系相关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整理资料,中间虽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资料还不够完整、真实,但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最终完成了本次调查的基本任务。 2010年5月,各组都进入了写作调查报告的阶段,经过深入思考、反复修改,顺利完成初稿。2010年6月初,在裴云老师指导下,各组同学又对调查报告进行了详细的修改,终于写出了质量比较高的调查报告。 从2010年7月开始,由程虹同学主笔,贾荟林、范宁娜、吴超、韩凯丽等同学参与,开始写作总结报告。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六易其稿,终于完成总结报告。 4、调查结果 (1)总体规划管理。学院都作出了相应的文件性规定,各系根据学院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但是调查发现各方面的规定有或多或少的欠缺,特别是在成果的验收结题阶段没有很好的后续管理,或有一定的制度规划,但是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 (2)在课程学习方面。学院有纲领性文件,各系根据学院大纲性的引导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上追求统一性。特别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科类专业来说,也积极开拓创新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课题研究、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毕业论文等活动,都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理论研究能力,学院以及各系在此方面都有相应较系统的规定,但是限于经费、管理、参与人员水平精力、后续管理等因素,一些活动不能持续开展。在毕业论文方面总体上做的是比较好的,学院有相应的监测措施,各系也提出相应专业性的要求。 (4)在课外实践方面,学院组织了实验模拟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活动,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帮助很大。在理科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有一些诸如实验场地、仪器使用、见习单位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这些活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教训。

作品图片

  • 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成就与发展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深入了解忻州师院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方面的已有成就、管理状况和发展要求;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典型事例,寻找相关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出发展建议,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 思路:首先建立理论模型,设计调查方案;然后对忻州师院13个系、学院领导、相关部门、大学生从13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接着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对忻州师院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地方高校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建立科学的理论模型,进行周密的安排,采取三种调查方式,搜集到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并以现代教育和管理理论进行分析。 先进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出十年以来一直成效甚微。为了提出科学的理论设计和实施建议,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独特之处:参与调查人数多、规模大,与其他类似研究相比更具有实证性。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建立了理论模型,做出了理论创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典型事例,提出系列建议,推动忻州师院和其他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开展。 2、为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建议,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 3、为“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和丰富、具体、真实的参考资料。

作品摘要

一、调查结果 1、总体规划管理。学院虽作了相应的文件性规定,但具体的规定仍然欠缺。 2、课程学习。各系在学院引导下结合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但很多专业仍缺乏有效的实践创新。 3、科技创新。学院和各系都有较系统的规定,但一些因素使活动不能持续开展。 4、课外实践。组织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但一些因素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分析评价 1、学院和各系缺乏整体规划管理;缺乏保障和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环境。 2、实践课比例小;实验和专业性的研究活动少;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社团活动与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联系不紧;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定。 三、提出建议 1、制定总体规划,建立专门机构管理;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项设备;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四、启示 1、存在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2)缺乏有效的机制; (3)缺乏特色和专业性,水平难以提高。 2、解决方法 (1)重视实践创新,制定整体规划,增加资源投入; (2)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落实每项活动; (3)创建特色,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不断改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的部分内容在2010年获得忻州师院政史系暑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4.8.26 2.冯艾、范冰主编。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赵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组织模式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6,(3):25—26 4.黄波、廉永杰。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教育探索 2006,(11):48—49 5.刘媛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科学构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132—134 6.王艳玲。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J]。河南教育,2005(12):110—111 7.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CHINA YONTH STUDY域外,2003,(3):72—75 8.于文梅。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9.张志刚。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0.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9):90--91

调查方式

1、访谈调查:对各系领导、相关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学院领导和行政部门进行调查。 2、问卷调查: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36份; 3、文献调查:获得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受到了世界各国重视,但是各国高校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建适合各自特色的模式来担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任。 关于国外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研究,如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认为:发达国家的产学研模式各有侧重,美国和加拿大注重企业的参与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日本则强调政府及官方的干预,英国注重教育公司在合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7)在文中提到“美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德国也重视实践过程、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日本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作用和力量,使学生走出校园,在服务于社会中得到教育。 关于国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方面: 1、认可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在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社会化程度,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的作用。如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西南大学,2006)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东北师范大学,2006)认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需要,等等。 2、发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黄波、廉永杰。(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教育探索,2006,11)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没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基地,二学校组织力度不够,三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四实践与教育相脱节,内容单调。于文梅(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认为:当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认识存在偏差”、“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证”、“缺乏有效引导和有力指导”,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探索创新活动新形式”、“完善课外创新活动的服务保障体系等相应对策。张志刚(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一期)认为:当前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主要存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实践创新不足”“实践考核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等,提出“创新内容和形式”、“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