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项目基于对中国土地流转典型地区--浙江省绍兴县和义乌市调查,总结出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现状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本作品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寻农地流转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并从现实角度和福利经济学角度探讨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详细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本世纪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探讨农地的流转机制来进一步激发农业潜在生产力,实现“大农业”发展,并且探寻缓解当下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矛盾的途径。 首先,笔者对农地流转的典型地区——浙江省绍兴县和义乌市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笔者总结出四方面优点:农业多样化经营初步形成,形成了多样的流转方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地流转价格机制的形成。但是,也存在不足:坏地成了流转中的坏账;租金形式难以对土地流转双方形成有效激励;农地流转的软约束,使转出人和转入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短期流转导致农业生产的短视行为。 其次,基于调查地农地流转方式的优点和不足,笔者提出了农地流转银行的机制设计,并且对农地银行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差异进行区别,分析农地银行运作的关键步骤,重点对农地地租的计算方式进行阐述,提出农民获得类似于看涨期权的地租收入。 再次,笔者从现实角度和理论角度对设立农地银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笔者分别从法律层面、需求层面以及操作层面对设立农地银行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定价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设立农地银行对于土地流转各方福利的增进。 最后,笔者提出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银行功能与作用的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并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流转中介市场;第二、培养熟悉农地流转的人才;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第;四、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樊篱,培养农民劳动技能。

作品图片

  • 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 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 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重要路径就是“大农业”建设,改变小农生产格局关键是调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积极性,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 本项目从典型地区农地流转入手,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概念,分析其与商业银行的差别和设计农地银行机制。之后,笔者从现实条件和福利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从宏观角度提出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银行功能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笔者从典型地区取得了农地流转的一手资料。第二,提出一种帕累托增进的机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第三,提出适用于我国农地流转的地租方式——相对于农民而言——边际收益递减的看涨期权。第四,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定价模型分析农地银行对农地流转各方的福利改进。第五,提出了农地合同进行“标准化”的概念,对农地进行重新组合打包,形成较为稳定的现金流的合同,使得坏地也能够进入市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农地流转市场的效率,并且使得流转各方的福利得到帕累托增进。从现实实践角度而言,我国急切需要对农地流转方式进行改革与引导,并且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条件了。所以,本文将对我国农地流转机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作品摘要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农村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完全的解放,尤其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僵化。本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典型地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现状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寻农地流转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并从现实条件和博弈理论角度探讨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6月已发往《农业经济问题》(cssci、cscd)(审稿中) 2009年6月通过湖南省金融学会的鉴定,并且获得鉴定意见,认为“该建议对于推动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09年6月经我校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的鉴定,认为该农地银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一篇较好的体现学术创新的优秀学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Arthur W K,A New Institutional ist Examination of Colorado’S Communisty — Based Land Trusts[D], University of Colo rado,2002:1—7 [2] Brabec E,Smith c,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The Spatial Effects of Three Land Protection St rategi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255—268 [3] McLeod D M,Woirhaye J,Menkhaus D J.Factors Influencing Support for Rural Land Use Control:A Case Study[J],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ApriI 1999:95—126 [4]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 叶剑平,蒋妍,丰雷,2006,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6] 刘守英,2008,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对现行政策、法律与地方创新的回顾与评论[J],经济研究参考,第31期 [7] 李瑞,2007,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及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第4期 [8] 岳意定,王琼,2008,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及构建[J],生态经济,第2期 [9] 谭淑豪,曲福田,黄贤金,2001,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土地保护政策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第2期 [10] 贺大庆,吴丹妮,2008,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J],现代农业科学,第8期

调查方式

人员介绍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原有的僵化的农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农地的流转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国内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且部分地区的政府也进行了突破传统农地制度的实践 理论上:叶剑平,蒋妍、丰雷在2005年对17省进行调查认为,产权和制度是制约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农户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显著影响农地流转的动机和方式。岳意定、王琼从农地流转的比较优势角度,对我国农村开展农地信托的在政策法律和现实条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刘广栋、程久苗、朱传民、曾海燕对安徽、山东等5省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农村土地调整频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地调整并不存在必然性,但其频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覃美英、程启智专门对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农业的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这两方面导致了农业使用权流转市场的需求不足。许月明在考察我国农地与社保的关系时,提出我国农地的社保功能强于生产功能,在没有稳定的工作之前,农民是不会自愿放弃土地使用权,这导致了我国农地流转的高成本的原因。陈永志、黄丽萍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指出相对价格变动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源泉,对潜在利润追求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驱动因素。 在实践上,国内外都存在这不同的农地流转的创新。在国外,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的农地流转是将土地收益证券化,提高农地投资人收益变现的能力,并且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化的水平。日本的农地流转是将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通过租赁有效地解决了农地所有人不愿或无力开发农地的状况,有利于农业资本的多元化和提高农业的效益。在我国农村,长久以来就存在着互换、转包和出租等方式,但是却只能小范围的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最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以信托为主要方式的农地流转制度,比如浙江绍兴县、贵州安龙县、湖北恩施市、河南安阳市和湖南浏阳市,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