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占效应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退休年龄改革是否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论证我国已然具备延迟退休年龄的现实基础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劳动参与率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退休年龄的延迟不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并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缓解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提出分阶段对男女性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弹性调整的政策建议,打破了制约改革的瓶颈。
详细介绍:
引言: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角度出发,还是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角度出发,退休年龄的延迟无疑会产生积极效果。由于不同于世界上许多退休年龄改革的国家,我国即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高峰,退休年龄的延迟是否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这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与难点,同时也成为制约退休年龄改革的瓶颈。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现状分析,观察到“退而不休”及供需结构失衡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了退休年龄延迟的现实基础。同时结合未来的特殊人口结构演变,发现我国已然具备了退休年龄延迟的潜在需求。 实证研究: 文章基于研究目的,在假设劳动力供给将只受退休政策的影响的前提下,引入劳动参与率并考虑到其稳定性,同时认为政策调整后劳动力市场中不存在“提前退休”及“退而不休”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模型。但由于变革期制度尚不具备稳定性,政策调整所涉及到的人群的劳动参与率也将不具备稳定性,所以对这部分经济活动人口进行预测时,考虑到劳动参与率模型的不适用性,改用生命表技术进行预测。从而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相关完善。文章的数据来源为:2000 年及2005 年人口普查数据,还有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结论建议: 分析得到,在我国,由于目前较为严重的“退而不休”现象的客观普遍存在,法定退休年龄的严格执行并适当延迟不仅不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相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变化,本文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在2010-2015 年间,国家首先应该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将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分别统一延迟到60 周岁、55 周岁,这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在2016-2030 年分阶段、分步骤将城镇男性法定退休年龄统一延长到63 周岁,城镇女性法定退休年龄统一延长到58 周岁,即城镇男性、城镇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每5 年提高1 岁,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短缺提前做好准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退休年龄延迟是否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日渐成为社会焦点,本文在缜密分析基础上提出改革方案,为未来政策出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思路: 本文在对我国就业现状以及特殊人口结构演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后发现,我国已然具备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基础及潜在需求。基于此,文章引入并完善了劳动参与率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进一步预测,结合国内现状提出相关改革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 在内容方面,本文的研究,紧扣国内外热点问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2) 在方法方面,引入并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参与率模型; (3) 在结论方面,本文科学地运用模型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趋势进行了预测,发现退休政策适当延迟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且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退休年龄延迟对社会发展及缓解社保基金压力无疑会产生积极效果。但不同于他国,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高峰,退休年龄延迟将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国是否可以效仿国外延迟退休年龄?退休年龄的延迟是否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创造性地提出相关改革方案,打破了制约改革的瓶颈。

作品摘要

目前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阵退休年龄的改革风暴。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退休年龄的延迟是否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便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现状以及特殊人口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我国已然具备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基础及潜在需求。基于此,本文在引入劳动参与率模型并对其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退休年龄的延迟与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现状密切相关。按照目前劳动力市场现状,退休政策的严格执行并适当延迟不仅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反而有助于缓解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变化,本文提出如下改革方案:在2010-2015 年间,国家首先应该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将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分别统一延迟到60 周岁、55 周岁,这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在 2016-2030 年分阶段、分步骤将城镇男性法定退休年龄统一延长到63 周岁,城镇女性法定退休年龄统一延长到58 周岁,即城镇男性、城镇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每5 年提高1 岁,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短缺提前做好准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校第五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2.《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3. 2006-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4.《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5.《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调查方式

1.书报刊物 2.统计报表 3.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为了应对较为严重的老龄化危机、劳动力供给短缺现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退休年龄改革热潮。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24 个西方国家中规定65岁和67 岁退休的国家占了近80%。英国最新公布的退休金制度白皮书宣布,自2024 年起,退休年龄将逐步向上调高,到2044 年民众必须一直工作到68岁才能退休;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则决定提高可申请提前退休年龄;向来以高寿著称的日本从上世纪9 0 年代初开始就进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决定逐渐把退休年龄提高到男性65 岁、女性60 岁;美国从2003 开始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将退休年龄逐步延迟到67 岁。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也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否可以延迟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特定历史及社会现实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遇到基金收支失衡的矛盾;退休年龄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应对这一人口老龄化危机,应考虑适时推迟法定退休年龄(郭士征,2000;左学金,2001;史柏年,2001;柳瑞清,2004;张世伟,2005)。李珍(1997)、林义(2002)等认为随着人均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45 年前规定的退休年龄明显偏低,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邓大松(2008)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退休标准是比较低的。李红岚(2000)、林宝(2001)、姜向群(2004)、邓大松(2008)等则认为退休年龄改革问题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涉及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涉及到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因此退休年龄的延迟不得不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李珍(1998)、王清(2000)、罗元文(2001)则一致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存在老年人就业与年轻人就业之间的绝对替代关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