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边缘的守望者—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的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我们的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享受平等教育权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查研究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性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了他们在教育、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 1、树立“生态式”融入教育观。 2、培养随迁子女“内生力”品性。 3、强调“以随迁子女为本”的教育融入意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新模式、新途径、新方式的政策构建。
详细介绍: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需求使得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跟随他们在城市定居下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凸显,新生代随迁子女个性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当地儿童,部分随迁子女在校融入进程缓慢,生活在缺乏与在校教师、同伴沟通交流,语言偏差大,社会观念阻碍其学校教育的融入,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环境。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就成了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我们的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享受平等教育权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查研究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性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了他们在教育、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 1、树立“生态式”融入教育观。 2、培养随迁子女“内生力”品性。 3、强调“以随迁子女为本”的教育融入意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新模式、新途径、新方式的政策构建。 城市繁华建设的背后,一直是新生代农民工默默的支持着,他们的子女作为这个城市边缘的守望者,和这个城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的融入学校生活中。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这些守望者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成为这个城市主体的一部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围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展开详细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使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都能获得很好的在校融入的权利。 基本思路:按照“提出随其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分析融入性差原因及影响——提出政策构建”的思路,调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情况的现状,从随迁子女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分析研究融入影响因素,对随迁子女融入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政策构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我们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科学方法,基于一种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从社会发展理论出发,同时兼顾教育公平理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发展的研究模型。 先进性和独特之处:用生态式的理念,系统全面的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受到教育的基础上的融入性问题,通过树立一种“生态式”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教育理念。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树立生态式教育理念,建立生态式教育模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得到缓解,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融入到集体。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具体的教育融入政策以法律形式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家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实指导意义:加大了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关注的力度,有利于其在城市中所处困境问题的解决。

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需求使得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跟随他们在城市定居下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凸显,新生代随迁子女个性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当地儿童,部分随迁子女在校融入进程缓慢,生活在缺乏与在校教师、同伴沟通交流,语言偏差大,社会观念阻碍其学校教育的融入,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环境。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就成了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我们的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享受平等教育权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查研究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性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了他们在教育、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 1、树立“生态式”融入教育观。 2、培养随迁子女“内生力”品性。 3、强调“以随迁子女为本”的教育融入意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新模式、新途径、新方式的政策构建。 城市繁华建设的背后,一直是新生代农民工默默的支持着,他们的子女作为这个城市边缘的守望者,和这个城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的融入学校生活中。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这些守望者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成为这个城市主体的一部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 [2]富维岳,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祈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6] 柏年,城市边缘人一一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一一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_f业大学出版社,2008 [8]蔡霞,关于进城务_卜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4 [9]陈瑾,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与社会排斥,山东社会科学,2006 [10]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组,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报告,中央教科所网站,2008一10一10 [11]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12]郭彩琴,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透视,学海,2001 [13]郭育晗,赵喜霞,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厂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4]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6 [15]江立华,鲁小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16]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7]宋艳,进城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18]王光华,刘永红,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 [19]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J],北京:青年研究,2000 [20]彭薇,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21]彭伟斌,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2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绩,于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关信平,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统计报表、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现场采访、文件、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 国外虽然不存在“农民工”、“农民工子女”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等相关概念,但国外的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研究与我国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相关,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的焦点一般集中在“教育公平”理论上,这也是西方学者们在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理论之一。如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划分为五种类型;在胡森看来,教育面前机会均等始终应该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他对“平等”作了详细的界说,而在经验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的相关描述及对策性的研究,如菲利普.阿里耶斯主张家庭和学校是密不可分的,流动儿童在可以跟随父母的同时,必须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认可。 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在1995年1月21日《中育报》刊登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一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讨》,从研究进度来说,经历了一个“问题出现一一学者关注一一政策实践回应一一新问题出现或显露”的发展历程。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学校融入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排斥角度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学校排斥的表现和原因;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反学校排斥和学校融入的研究。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认为,要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政府和社会有很大责任,当政府不得不设一些关卡时,社会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公益学校是一个好的开端,这个开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综述:关于国外的理论研究了教育方公平问题,忽视了孩子最根本,最需要解决的融入性问题。而国内在研究长期关注的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及教育平等问题,而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解决了受教育权后新背景下的融入性问题研究比较少,只是对他们受到公平教育做了出相应的观点和政策。本文选取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用生态式的理念,系统全面的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受到教育的基础上的融入性问题,通过树立一种“生态式”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教育理念,分析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