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兼论对托达罗模式的反思
小类:
经济
简介:
笔者在对我国劳动力迁移模式进行特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非永久性迁移模式的成本收益格局,得出此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反思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的政策建议,提出有利于非永久性迁移模式向永久性迁移模式转化的相关政策。
详细介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迁移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大规模,长时间的非永久性迁移模式。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在对我国劳动力迁移模式进行特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非永久性迁移模式的成本收益格局,得出此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反思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的政策建议,提出有利于非永久性迁移模式向永久性迁移模式转化的相关政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的成因并采取相应政策改良,从而以成本收益格局分析为基础,通过比较非永久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模式的成本收益差异,并从我国现行的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非永久性迁移模式更符合农村转移劳动力,并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提出有利于促进非永久性迁移模式向永久性迁移模式过渡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非永久性迁移模式的成因,使分析过程更为具体可靠;同时与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进行了对比,使得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从理论角度解析了我国近年来形成的“民工潮”“民工荒”成因,文章的相关分析与政策建议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诸多弊端,有利于促进永久性劳动力迁移模式的形成,解决城乡转移劳动力不稳定问题,同时也为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提出建议。

作品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迁移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大规模,长时间的非永久性迁移模式。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在对我国劳动力迁移模式进行特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非永久性迁移模式的成本收益格局,得出此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反思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的政策建议,提出有利于非永久性迁移模式向永久性迁移模式转化的相关政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经济学基地班学生论文比赛特等奖 于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学生论文研讨会被评为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迈克尔.P.托达罗 著 《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张桂文 专著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专著书稿)》;谭崇台 著《发展经济学》;谷书堂 宋则行 主编 《政治经济学》

调查方式

对相关数据、资料、文献进行整理所得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成因,赵勇君(2004)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候鸟型”特征是外在表现,其内在实质是我国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直接原因是农村迁移劳动力自身限制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尽人意;而李明桥(2005)则认为导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钟摆式迁移的原因是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否实现储蓄现值最大化;蔡昉(2003)则在《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中论述:劳动力迁移动机是受到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和上述观点相比较,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的传统劳动力迁移模型并没有对非永久性迁移成因作出具体解释,王国辉(2006)认为,这是因为以托达罗模型为代表的西方经典乡城理论在中国乡城迁移实践面前解释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是其假设不符合中国城乡迁移实际情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