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汶川地震后,选择何种重建模式成为灾后农房顺利重建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对6个重灾市(县)农户的满意度调查,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农房重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灾区农房重建模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这对缓解灾区干群矛盾、促进灾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它地区的新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详细介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其中,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损毁房屋不计其数,地震灾区的农房恢复重建的总量相当于过去10多年的规模。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王松涛认为灾后重建农房要体现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重建模式才能既体现“四性”又能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目标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所以对地震灾区的农房重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农民特殊的集“生存、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生活模式,决定了灾后重建中农房建设的复杂性及困难性。农宅如何兼容生产与生活,不同从业者的需求不同等。因此,本项目以“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对6个重灾市(县)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各个重建模式的特点及生产生活满意度调查,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哪些因素对农户的满意度影响较大,以此为依据来提出增强农户对本重建模式满意度的对策,促进灾区新农村的发展。 (三)主要内容: (1)借鉴全国各省的现有的理论成果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提出、界定所研究的问题,构建创新出所要研究的理论框架。 (2)系统分析我省灾区现有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学者在此类型地区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希望从中找到适合灾区发展的重建模式的启示,并确定都江堰市、绵阳市、彭州市、什邡市、绵竹县、平武县、江油县作为样本调查点是符合研究调查区域的。 (3)通过对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活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初步分析四大类重建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4)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重建模式满意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因素。 (5)在以上细致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四)研究方法:总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采用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探讨国内外历史上特大地质灾害后的农房重建方式。 (2)对所选择的样本调查地点采用随机抽样、典型抽样、重点抽样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3)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基本处理,以达到对所调查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 (4)采用logistic模型或probit模型对需要深入解剖的某些问题进行软件处理,分析出哪些是突出的紧迫问题、哪些是情况较为缓慢的问题,以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作品图片

  •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基于6个市(县)农户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汶川地震后,农房倒塌数量不计其数,农房恢复重建的总量相当于过去10多年的规模,因此选择何种重建模式成为灾后农房顺利重建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对6个重灾市(县)农户的满意度调查,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农房重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灾区农房重建模式、促进灾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农户作为农房建设和使用的主体,农房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农户的态度。本文站在农户的角度研究现有农房重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目前国内这类研究尤为鲜见,具有一定的新意。具体研究中,在运用定性分析做基础的同时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既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又不拘泥于研究手段,对数据反映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剖析,从而为研究成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本研究建立在6个重灾县25个村农户的调查基础上,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调查方法,所以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能够较好的反映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的特点、农民对重建模式的态度及其问题根源,对相关部门以后选择农房重建模式、用地整理模式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促进灾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作品摘要

摘要:汶川地震后,农房倒塌数量不计其数,农房恢复重建的总量相当于过去10多年的规模,农民特殊的集“生存、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生活模式,决定了灾后重建中农房建设的复杂性及困难性,因此选择何种重建模式成为灾后农房顺利重建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对6个重灾市(县)农户的满意度调查,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农房重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哪些因素对农户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完善灾区农房重建模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地震灾区农房原址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已投稿于核心期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 《 汶川地震灾区统规重建模式的SWOT分析》已投稿于于核心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3]《由灾区人民的新生活反观灾后重建》已收到《新农村》收录通知。 [4] 《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及其问题分析报告----基于6个重灾市(县)农户的调查》送于都江堰市和彭州市政府。

参考文献

[1] 陈升,罗桂连.汶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重建意愿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55-60. [2] 仇保兴.借鉴日本经验求解四川灾后规划重建的若干难题[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5-15. [3] 刘维卫.浅谈日本下馆市灾后重建家园的经[J].村镇建设,1999,(1):48-49. [4] 郎海如.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综述[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8):53-54. [5] 李秋怡.四川灾后住房重建基本完工严格落实抗震标准[N].四川日报,2010-09-20. [6] 高艳,叶艳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J]. 农村经济,2004,(3):23-25. [7] 沈中伟,方静.基于农民综合需求下震后农房规划与建设模式的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6):171-176. [8] 余长安,赵武.四川都江堰“联建”推动灾后农房重建[J].农业工作通讯,2009,(12):22-23. [9] 袁成浩,唐礼寿.灾后重建背景下农村住宅建设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125-28. [10] 杜漪.汶川地震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6):75-80. [11] 卓玉施,吕梦浪.从农房重建看差异产品与规模经济[J].当代经济,2010(9):32-33.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相关历史回顾:我国关于地震灾后不同重建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是始于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灾后重建主要是围绕原址重建和异地重建两种方案做讨论,并且最终以原址重建告捷。2001年1,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8级地震,政府提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重模式:重灾区采用异地重建,轻度灾区选择修复和原地重建模式,(Barenstein,2005)。1986年,日本茨木县遭史上最大的台风袭击,在多次讨论后,最后选择了异地搬迁。重建模式的选择不仅是“是”或“非”的选择问题,政府要注重农民的选择倾向,选择出最适方案。 (2)重建背景下的用地整理研究:郎海如(2010)认为原村庄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居民点布局等因素影响其对整理模式的选择。高燕(2004)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受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以村庄内部用地改造控制型的整理模式主。朱华燕(2006)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权属调整问题主要由原宅基地不符合标准所带来的纠纷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缺失所造成。 (3)灾后重建模式研究:陈明(2010)认为农房重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原址重建为主,异地重建为辅,在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慎确定重建方式。余长安(2009)认为联建解决了灾后农房重建的资金缺乏问题,实现了多渠道融资,并进一步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袁成浩(2009)等认为乡村城镇化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一规划住宅小区模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等相关资源,也较容易实施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政府规划农民自建模式有效地集中了各方智慧,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地区优势和自主创新;农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模式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大部分住宅布局凌乱导致住宅之间以及住宅与环境之间不协调,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卓玉施(2010)等认为多种重建模式并存,可以满足灾民的差异性需求,但同时也将产生规模不经济。 (4)已有研究述评:上述研究对农房重建模式的相关问题做了比较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为本项目研究地震灾区农房重建模式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上述研究主要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农房重建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而对于重建模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并未做全面分析。因此,本文从农房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新颖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