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启示
小类:
经济
简介:
作品研究基本思路是分析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同时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这一涵盖八个城市、2359万人口的庞大区域的发展,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而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也已纳入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意味着辽宁14城市的发展已全部纳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由此可见,辽宁作为整个东北及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已初显雏形。辽宁作为临海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型,和装备制造业升级。这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实现方式,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及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装备制造业升级必然要走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道路,因此应当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来促进技术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集约化模式实现,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将辽宁定位为装备制造中心,2009年7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又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辽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而装备制造业应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成为辽宁率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振兴的突破口。如何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实现技术创新则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课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在于通过研究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形式,分析影响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在集群中扩散的具体对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0年4月国家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涵盖八城市、2359万人口的庞大区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装备制造业升级必然要走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道路,因此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来促进技术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作品摘要

而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也已纳入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意味着辽宁14城市的发展已全部纳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由此可见,辽宁作为整个东北及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已初显雏形。辽宁作为临海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型,和装备制造业升级。这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实现方式,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及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装备制造业升级必然要走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道路,因此应当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来促进技术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集约化模式实现,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为辽宁省科技厅科学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0401029

参考文献

[1]于晓媛,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2). [2]朱明英,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5. [3]霍春辉,刘力钢.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7) [5]王玉霞,刘伟.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途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黄建康.产业集聚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8]刘友金,郭新.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2).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主要围绕集群内知识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网络研究而展开,形成了知识溢出理论和网络环境理论。 Bramanti&Maggioni(1997)研究发现创新网络促进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有利于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二者相互联动发展。Poter(1998)认为创新环境可以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面对持续不断的竞争压力,集群内的企业创新动力远远高于集群外的企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技术升级。王缉慈(2001)认为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王大洲(2001)认为创新网络是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创新主体关系的总和,体现的是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创新网络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创新主体之间的需求才产生的。但是创新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创新网络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创新主体本身的基础状况。李勇刚(2005)认为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是有区别的,创新环境指的是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侧重表现为软环境。并且认为技术创新环境受到基础设施环境、劳动力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6个方面的制约。梁琦和詹亦军(2005)利用长三角地区1998—2003年的制造业分行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集聚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以及对经济的技术贡献率都要高于非集聚产业。根据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盖文启(2003)认为创新环境包括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两个方面,具体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创新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3个方面。蔡秀玲(2004)根据创新环境的概念,提出应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4个方面的内容。 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构成了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和载体,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自我增强机制,反过来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本身就具有集聚特性,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利用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相对有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