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初中生学优生和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采用RJR(Recall-Judgment-Recognization)研究范式研究了初中学优生与学差生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的产生机制、发展趋势,明确了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处于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之间。数据结果分析表明:(1)初中学优生与学差生的FOK判断产生机制均支持线索熟悉性假说;(2)初中学优生的FOK判断发展水平高于学差生的。
详细介绍:
1.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FOK判断经典研究范式RJR范式,通过E-prime心理实验程序设计,实现整个实验的材料呈现。在定量研究保证严谨的基础上,加上计算机系统的强大运算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全面性,间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2.技术路线: (1)采用 RJR 研究范式,由学习阶段、干扰阶段、回忆及 FOK判断阶段和再认阶段组成。正式实验前有练习,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和规则。 (2)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实验方案: (1)实验设计:实验为3 (年级) ×2 (学习成绩) ×3 (词对类型)多因素设计,以被试的 FOK判断等级和再认正确率为因变量。 (2)被试:选取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并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学优生组和学差生组。 (3)实验材料和仪器:用无关词对作为学习和记忆材料。在中文Windows XP系统下,用E-prime 2.0编写程序,由计算机呈现实验材料。 4.可行性分析: 本实验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RJR研究范式,操作过程明确。参与本次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包括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参与本课题的心理学教师多年从事元记忆研究,主持过多个元记忆的相关课题;参与本课题的学生也参与过多个元记忆实验的课题研究。老师的严谨与学生的活力相结合,完全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白学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初中学优生和学差生FOK判断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明确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 本文主要包括问题提出、实验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五个部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着眼于初中学生的FOK判断发展,在白学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初中学生FOK判断发展的产生机制,进一步明确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从而为初中生的元记忆研究提供更加细化的理论支持,更好的指导初中教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FOK判断是元记忆检测判断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一种监测性判断。FOK判断与初中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相联系,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老师更好的管理学生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作品摘要

研究了初中各年级学优生与学差生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的产生机制、发展趋势,明确了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采用RJR(Recall-Judgment-Recognization)研究范式,被试为曲阜市某初中一、二、三年级学优生148名和学差生134名。FOK判断数据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初中学优生与学差生的FOK判断产生机制均支持线索熟悉性假说;(2)初中生FOK判断等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优生的FOK判断发展水平高于学差生的。(3)学优生和学差生的FOK判断发展均存在关键期,且学优生的关键期早于学差生的,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处于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之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是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7-268. [2]Hart JT. Memory and the feeling-of-knonwing experience.Jourmal Education Psyshology.1965,56:208-216. [3]沈大为,韩凯.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1997,20(6)485-489. [4]杨治良,杜建政.FOK:是线索熟悉,还是目标提取[J].心理学报,2000,32(3):241-246. [5]韩凯. 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485-489. [6]韩凯.FOK产生机制的再验证[J].心理学报,2001,33(1):13-16. [7]白学军.优生和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8-22. [8]施建农.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0,22(3):323-329. [9]杜晓新. 15~17岁少年元记忆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2 ,15(4):21-24. [10]庞虹.儿童有关组织策略知识和记忆监控的发展以及它们与记忆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1,14(6):23-27. [11]韩凯.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6-10. [12]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33-339. [13]杨新国.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述评.重庆教育学院报[N],2002(5):64-68. [14]韩凯,沈大为,李波.FOK判断等级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249-255. [15] Luo Jing,Kazuhisa Niki, Ying Xiaoping, Luo Yue-jia.Knowing that You Know and Knowing that You don’t Know:A fMRI Study on Feeling-of-Knowing(FOK) [J].心理学报2004,36(4):426-433.

调查方式

实验研究:在中文Windows XP系统下,用E-prime 2.0编写程序,由计算机呈现无意义词对材料。实验程序采用RJR研究范式,由学习阶段、干扰阶段、回忆及FOK判断阶段和再认阶段组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Feeling-of-Knowing,简称FOK(即知晓感、知道感),是所有元记忆监测判断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也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一种监测性判断。FOK的产生机制一直是元记忆研究的核心。FOK判断的经典定义是: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发生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对于FOK的现代研究始于Hart(1965),Hart认为FOK和客体记忆的回忆和再认一样,可以是记忆存储的一个准确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FOK的经典范式——RJR (Recall -Judgment-Recognization)研究范式。RJR的基本思想是把元水平的FOK判断和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成绩作相关,用它们相关的程度来表明FOK判断的准确性,目前最常用的相关方法是Gamma相关。 关于元记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元记忆监测与记忆成绩之间关系的问题:Flavell认为元记忆与记忆成绩之间有中度或低度相关。施建农研究发现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 杜晓新研究15-17岁少年后发现,元记忆能力与回忆量有高度相关。庞虹研究发现儿童的记忆监控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发展, 并与记忆行为的关系较强。韩凯以学前儿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已经具有较准确的FOK判断能力;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元记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一定的发展。 白学军等人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优生和学差生的FOK判断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优生的FOK判断发展水平高于学差生的;学优生和学差生的FOK判断发展均存在关键期,学优生的关键期早于学差生的;学优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与初中一年级之间;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之间。然而,白学军等人研究发现学差生在三种词对的FOK判断等级上表现出与学优生相同的趋势,他们之间FOK判断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两者是否相同,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讨论。并且,将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判断在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之间,时间跨度太大,很不精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白学军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初中各年级学优生和学差生FOK判断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精确学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