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红曲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色素提取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将分离得到的一株红曲菌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红曲红曲菌(M.anka)红曲色素高产菌,通过利用不同的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pH对红曲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
详细介绍:
将分离得到的一株红曲菌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红曲红曲菌(M.anka)红曲色素高产菌,通过利用不同的乙醇浓度(50%、70%、90%)、浸提时间(2h、6h、10h)浸提温度(30℃、50℃、70℃)和pH(5、7、9)对红曲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价最高的红曲色素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为90%,浸提时间为10h,浸提温度为50℃,pH自然;色调最好的红曲色素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为90%,浸提温度为30℃,浸提时间为10h,pH自然。

作品图片

  • 红曲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色素提取的研究
  • 红曲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色素提取的研究
  • 红曲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色素提取的研究
  • 红曲菌菌株的筛选及其色素提取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分离得到的红曲菌进行形态学的鉴定,并对其色素的提取进行设计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便于研究者参考使用。 1、利用形态和显微观察对此红曲菌进行初步鉴定。 2、设计并优化色素提取条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对分离得到的一株红曲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的鉴定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2450)对其色素进行扫描,确定其产生最大吸收值的波峰。以此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如正交实验等)和严格的实验操作技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实验和验证,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软件分析和生物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此分离得到的红曲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此菌株为红曲红曲菌(M.anka),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红曲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

学术论文摘要

将分离得到的一株名为红曲红曲菌(M.anka)红曲色素高产菌,通过利用不同的乙醇浓度(50%、70%、90%)、浸提时间(2h、6h、10h)浸提温度(30℃、50℃、70℃)和pH(5、7、9)对红曲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价最高的红曲色素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为90%,浸提时间为10h,浸提温度为50℃,pH自然;色调最好的红曲色素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为90%,浸提温度为30℃,浸提时间为10h,pH自然。

获奖情况

其文章部分在《中国食品工业》2010年11期发表。

鉴定结果

初步鉴定为红曲红曲菌(M.anka),并对其色素提取做了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运中. 红曲色素提取条件的实验研究 [J].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1, (3): 19-21. [2]李钟庆, 郭芳. 红曲菌的形态与分类 [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ZHONG-QING L, FANG G. A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pecies of monascus [J]. Mycosystema, 2004, 23 (1): 1-6. [4]郭芳, 李钟庆. 四种红曲菌各自固有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 [J]. 微生物学杂志, 2007, 27 (1): 69-71. [5]李一婧,马伟超,付旭锋,安建平.红曲菌TS2031色素提取条件的研究[J]. 中国食品工业,2010 (11):47-4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李忠庆与郭芳(2003)编著的《红曲菌的形态与分类学》详细论述了红曲菌的形态、生态习性以及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并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Doris Tisch 和Monika Schmoll(2010)研究了光照对红曲菌及其他真菌的类胡萝卜素、脂肪酸、多糖、核酸等物质代谢的影响。发现蓝光能够提高真菌中类胡萝卜色的含量,而且光照能够影响菌丝体的颜色。 Mi Ra Yoon、Seok Hyun Nam 和Mi Young Kang(2008)将红曲粉碎过筛,再用70%的乙醇室温过夜浸泡。一号滤纸过滤,滤液离心后取上清加入DMSO-20℃保存。并对其蛋白质、植酸、没食子酸的含量和抗氧化性进行分析。 林元山、詹逸舒和梁智群(2008)对Monascus SP4-2 经发酵获得菌丝体.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从干红曲菌菌丝体中提取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9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温度40 ℃,提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3 次可使菌丝体中红色素的提取率高达96.7%。 除利用菌丝形态和生化特性对红曲菌进行鉴定外,K. LAKROD 、C. CHAISRISOOK 、B. YONGSMITH和 D. Z. SKINNER(1999)用RAPD对25株红曲菌进行了分子学方法的鉴定并证明了此种新型可靠的鉴定方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