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将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约束而产生的隐性成本因素及政治家因素纳入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目标函数中,通过引入政治家因素的概念及简单的数学推导,得出了政治家因素具有强化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1998年和2008年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中四大国有银行信贷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又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一、 研究目的 随着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引入,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矛盾开始凸显。我国在1996 —2005 年先后使用了6 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10次下调贷款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手段, 以期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过于严厉的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缩效应。而从长期看, 过于宽松的金融监管也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那么,如何制定银行资本监管使其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为本文的一个关键。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运作机制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若能探求出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理论模型,则可以对资本监管的制定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调节起到帮助,这也突显出本项目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基本思路 (一)研究背景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横扫全球。金融危机的强大破坏力,使得人们对目前的金融监管系统普遍产生了质疑。银行监管是构建金融安全网不可或缺的一个中心环节。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前车之鉴,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我国曾推出种种货币政策加强资本监管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结果表明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理论界对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探讨颇多,但并没有涉及政府机构在制定货币政策决策时对政治家和银行家因素的忽视,即政治家及银行家在制定增加商业银行利润的决策下同时考虑了该决策对个人效用的影响。 (二)基本步骤 1.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理论分析框架 首先,深刻理解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的内涵,即在经济高涨期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银行的准备金对银行产生有效的约束,从而影响银行的存款或信贷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在经济萧条期,受贷款违约和不良贷款的核销、贷款损失拨备的补充,银行的实际资本水平会下降,如果银行受到资本约束,将迫使银行进一步减少贷款,除非他们有能力来增加额外的资本。因此,在刺激银行信贷扩张方面,资本约束将会限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能力是非对称的。 然后,参考Bliss和Kaufman(2003)模型、Kopecky and VanHoose (2004a)模型,结合巴塞尔协议I和巴塞尔协议II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虑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分析背景下,建立资本监管行为对宏观产出的影响的模型。 模型大致如下:假设存在一个代表性银行 ,该银行遵循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假设银行 在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三类影响因素:(a)银行继续贷款的自由度减小, 为此可能丧失高收益的贷款收益。(b)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约束而产生的隐性成本。(c)政治家因素对银行业的影响;假设银行的资产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 )、贷款( )和政府债券( ),负债只包括存款负债( )和权益资本( )。贷款、存款的利率和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均给定,分别为 、 和 。 和 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假设银行的坏账损失率为 。 我们引用了Kopecky and Vanhoose(2004)的二次型函数,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本模型引入了政治家因素。 (1)考虑银行管理成本 则可以得到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管理成本的函数表示 , , , (1) (2)考虑影响因素(a)、(b) 将因素(1)、(2)综合考虑,假设两类因素的影响的货币表示函数为: (2) 其中 为政府的单位惩罚数(本文假定为定值)。 (3)考虑影响因素(c) 政治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劝说企业家承担过剩劳工 ,从中,政治家可以获取的政治收益以货币形式表示为 。我们假设 ,增加过剩劳工 的数量将为政治家带来正的效用,即创造更多的就业是良好政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关于银行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 假设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工资为 ,则企业需为过剩劳工支付的工资总额为 ,作为企业承担过剩劳工的回报,政治家要给予企业补贴 。假设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上获得的利润为零,且企业家的保留效用为零,则有 。我们将工资标准化为1 ,则有 。 政治家向企业提供补贴的一种方式是说服银行家为其提供低息贷款,银行家为政府偏好的企业提供贷款,损失利息收益 。假设政治家利用政策对银行业的进入实行了管制可以使各家银行获得超额垄断收益 。政府的管制力度越大,银行业的超额垄断程度越高,银行的垄断收益越高。也就是说,要获得更高的超额垄断收益 ,就需要政府支付更高的管制成本,设管制成本为 ,则 。 政治家要说服一家银行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的话,要支付劝说成本 。银行的利润 越高,政府劝说其提供贷款越容易,即 。 则政治家的最大效用函数表示为: 假设与政治家有联系的银行共有 家,各家银行是对称的,则各银行家一方面从政府管制中获得垄断收益 ,另一方面,为政府偏好的企业支付低息贷款,损失利息收益 。银行 ( 为 家银行中的一家)选择提供补贴企业的数额 (从而政治家可以安排过剩劳工) 以最大化其利润(效用) 函数: (4)利润最大化模型的建立 假设 为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为风险资产收益率在 时的概率, 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为存款利率, 为资本成本, 为资本充足率, 为商业银行的负债, 为商业银行的股东权益。 根据假设,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程如下: 首先,本文对不考虑 的利润方程进行分析。将约束条件及已知变量代入目标函数,分别对 、 和 求导可以得到银行最优的行为方程组,通过静态分析的方法对利润函数进行进一步分析。 下面具体考究 的取值对利润方程的影响: a.政治家主导的利益联盟 b.政治家与银行家基于平等对话的利益联盟 3.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 本项目的实证研究内容将从两方面推进,一方面是文献资料、年鉴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另一方面是进行走访调查,搜集个案,进行案例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选取1997 – 2008 年我国银行业整体数据和货币政策的总量数据,带入相关模型,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的政策行为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实施资本监管的行为做出基本判断。 同时,从微观视角,对某地区银行监管机构的资本监管情况进行调查和对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情况加以统计,对X地区Y等多家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行为和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研究。 4.基于银行资本监管行为及其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的政策建议。 科学合理的银行资本监管行为对一国银行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许多政策制定者在定制货币政策时所要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项目将通过上述模型的建立、分析和实证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一项资本监管政策推出的经济影响,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建议。

作品图片

  • 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 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 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 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运作机制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基本思路分为研究背景、基本步骤(1.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理论分析框架2.关于银行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3.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4.基于银行资本监管行为及其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科学性:理论研究部分,引入二次型函数,建立了最优的行为方程组,对各类因素给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造成的影响做出了基于数理化的解释,从而保证了本文结论的理论上的正确性。 二、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现有文献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多是指向于其一致性,鲜有文献考虑它们之间的非对称性;也没有直接建立关于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模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我们在探究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时纳入了政治家因素,得出政治家因素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为政府机构作出相应决策提供参考。项目在探究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时纳入了政治家因素,使得政府机构在制定决策时考虑政治家因素,尽量地弱化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本项目为基础研究,是基于2008年次贷危机后银行资本监管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作品摘要

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将银行贷款的自由度减小因素、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约束而产生的隐性成本因素及政治家因素等三类影响因素纳入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目标函数中,通过引入政治家因素的概念及简单的数学推导,得出了政治家因素具有强化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我国1998年和2008年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中四大国有银行信贷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最后本文又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0年5月获金融学院创新项目重点立项 2.2010年10月获校“希望杯”重点立项 3.2011年1月发表于《现代经济信息》 4.2011年4月获校“希望杯”学术论文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 2.上海统计局:www.stats- 3.美国商业部:www.stat-usa.gov/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ttp:// 5.亚洲东盟网站: 6.经合组织数据库: 7.中国人民银行网: 8.经济杂志网: 9.美国纳斯达克网: 10.中国银监会网站 11.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12.中国银行官网 13.中国建设银行官网 14.中国工商银行官网 15.国研网 16.中经专网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 Bliss and Kaufman(2003)以逻辑演绎的形式探讨了在商业银行无法调整资本金水平的情形下,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所造成的货币政策非对称影响。Kopecky and VanHoose(2004a)通过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静态模型分别研究了无银行资本充足性约束、银行资本充足性低于和高于监管当局要求三种情形, 并讨论了资本约束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二)国外实证研究研究资本充足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起始于学者对西方国家1990 —1992 年的经济衰退的解释。由于此次衰退正好发生在1988 年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不久, 因此部分学者就把1990 —1992 年的经济衰退与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性管制可能导致的银行信贷萎缩(credit crunch)联系在一起。Peek and Rosengren(1995) , Brinkmann and Horvitz (1995) , Berger and Udell (1994) , Hancockand Wilcox (1998) 也都认为低资本金水平和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性约束能解释1990 —1992 年经济萧条时的信贷萎缩, 尽管他们没有研究在既定的资本水平下, 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银行贷款的, 但是他们发现银行资本金水平与银行贷款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三)国内研究现状 金永军、陈柳钦和刘斌(2008)通过剖析西方“信贷渠道”的理论内涵和经验证明上的困境和国内学者对信贷渠道理论的理解偏差,在此基础上,把信贷渠道为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的综合作为克服西方信贷渠道实证困境的方法,然后从信贷渠道存在的三个条件和计量模型证实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金永军、陈柳钦和攸频(2010)通过假设商业银行在资本监管和信贷配给前提下谋求利润最大化,以最优化CC-LM模型的贷款供给方程,构建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统一分析框架,即KCC-LM模型。该模型刻画出: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资本监管强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