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空巢农村”村民政治参与调查与分析报告——基于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陕西省5市6县18村进行实地调查,存在主体积极参与意愿不高、法律法规认知程度较低、获取政治信息渠道狭窄且信息量小、“灰恶化”现象大量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一系列后果,为此,本作品提出培育公民社会资本,加强社区治理;因地制宜建立网络、飞信等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力图提供建设性意见。
详细介绍:
通过对陕西省5市6县18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农村”存在主体积极参与意愿不高、法律法规认知程度较低、获取政治信息渠道狭窄且信息量小、村务公开方式单一、“灰恶化”现象大量存在、技术欠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主体政治参与度低且流于形式、现代法律法规缺乏群众基础、留守人口“教育空巢、干部公仆和管理意识欠缺等后果,为此,本作品提出培育公民社会资本,加强社区治理;因地制宜建立网络、飞信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投入科学化;畅通基层干部升迁渠道;在高层专设机构;探索耕地流转制度;建立代表小组外在制约机制等措施,力图为解决“空巢农村”村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

作品图片

  • “空巢农村”村民政治参与调查与分析报告——基于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本作品将着眼于此类问题的分析,为实现“双转变”2.本作品从公民社会实质出发,为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治文明提供决策参考。3.本作品以法律、政治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域公民意识的树立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政治参与的现状,重点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村民向公民转变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建设和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实证资料。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确保抽样样本的科学性。 先进性: 1.运用SPSS、DPS等统计软件;GIS、ACCESS等先进方法 2.运用治理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和公民理论等先进理论为指导。 3.注重实证分析 独特之处: 1.选题独特 2.联系热点和台湾相关发展 3.结合专业理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1.学术上丰富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公民理论,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视域。 2.实践上提出了各种可操作性的对策为培育农村公民意识 现实指导意义: 1.有利于丰富我国对“空巢化”下农村政治参与的研究材料,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模式。 2.为西部其他省份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也能为全国其他省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3.有利于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

作品摘要

本作品结合“空巢农村”背景,对陕西5市6地18个村,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别访谈、摄影拍照等为主要手段对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乡镇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根据性别、年龄、学历等进行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18村子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农村”存在主体积极参与意愿不高、法律法规认知程度较低、获取政治信息渠道狭窄且信息量小、村务公开方式单一、“灰恶化”现象大量存在、技术欠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主体政治参与度低且流于形式、现代法律法规缺乏群众基础、留守人口“教育空巢、干部公仆和管理意识欠缺等后果,为此,本作品提出培育公民社会资本,加强社区治理;因地制宜建立网络、飞信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投入科学化;畅通基层干部升迁渠道;在高层专设机构;探索耕地流转制度;建立代表小组外在制约机制等措施,力图为解决“空巢农村”村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作品于2011年4月获长安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本作品于2010年9月获长安大学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 3.本课题来自于:2010Z007 《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公民教育研究》 杜向民 4.以本调研报告为基础的学术论文:《从村民到公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诉求》将于2011年9月在《理论导刊》(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发表

参考文献

1.任秀珍.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政治认知现状与特—以甘肃省山丹县新河村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3) 2.王国胜.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J].《理论探索》2010(1) 3.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潘屹.家园建设: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师坚毅.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6.张和清.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陈晓莉.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卢福营.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韩芳.城郊村干部如何当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村民选举与中国民主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选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村民选举的政治效应问题;三是村民选举与公民权利意识或民主文化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学者有:欧博文、罗伦丝、爱泼斯坦等。 2.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政治及其发展的研究深受国家-社会“两分法”及新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他们立足于西方政治发展的经验,以国家——社会“两分法”及新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农村政治进行深入研究。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近来,许多学者在农村选举制度(史卫民 2008,肖立辉 2006)、自治制度(董江爱 2208)、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宏观性的决策建议。 2.当前针对中国农村政治的研究大多以独立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进行剖析,进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和对策(任秀珍 2009,冯仕政 2010)。当前尤其缺乏能够利用大规模样本调查数据的研究。 3.针对当前的农村政治发的问题,许多研究者从多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的解决措施和政策,研究领域很广(肖方扬 2004,魏建 2008)。 四、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1.国外:主要从西方思维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忽视了中国农村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 2.国内: (1)在制度研究方面,对农村村干部的激励制度方面特别是村干部晋升方面研究较少(仅局限于大学生村官的晋升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有比较大的探讨空间,可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者主要是站在“为官者”角度自上而下审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性较强,人文关怀较少,因而提出的对策建议具体落实时比较困难。 (3)很多学者力图从对个案的深度研究来根本解决认识中国农村的问题,理论上是否能够认定它们就能够涵盖中国区域的复杂性仍存在很大争论。 四、本作品弥补不足创新之处 1.选题独特 2.运用比较研究法 3.提出将城市中的社区治理引入农村领域,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社区内的农村共同发展。 4.在制度建设方面: (1)强调教育投入的科学化、优质化 (2)高层专设针对“三农”拨付资金、下达政策信息的机构 5.着重强调畅通村干部晋升渠道 6.因地制宜塑造干部公仆、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